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周三,有“殺毒軟件之父”之稱的軟件巨頭約翰?麥卡菲 (John McAfee) 被發現死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監獄中,疑似自殺身亡。
此前不久,西班牙法院批準將麥卡菲引渡到美國,他將面臨逃稅指控。
麥卡菲在西班牙聘請的律師稱,這位McAfee Associates創始人顯然是上吊自殺的。監獄的醫務人員試圖搶救他,但沒有成功。
暑假將至,三胎政策全面開放,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如今都該是在線教育行業摩拳擦掌,蓄勢待發的時刻,然而,監管的達摩劍已經落下了。
從去年3.15嗨學網弄虛作假,退學費難的營銷騙局被曝光,在線教育亂象就已被外界看到,1月1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連發兩篇頭條與要聞,直指在線教育肆意營銷,監管混亂等問題,再一次將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
近期,北京市監管部門兩次對在線教育機構作頂格罰款處罰,6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等15家校外培訓機構頂格罰款共計3650萬元,
監管的“敲打”逐漸變成“捶打”,在線教育們野蠻生長的好日子,似乎是快到頭了。
不過客觀看待,監管終歸是對行業的周期性趨良調整,就像給植物換盆修剪,是為了使其更好地生長,總會有無法適應新土壤的幾株小苗,但如果說在線教育已經看不到明天,顯然是過于武斷的,畢竟在線教育確實讓優質教育實現了平權,發揮了教育的普惠作用,行業的價值不能被否定。
在線教育的一場“內卷游戲”
在線教育這兩年的營銷投放有多瘋狂?無辜群眾的耳朵肯定清楚。
“幫幫幫,網課上作業幫”,“上網課,用猿輔導,做習題,用猿題庫”……
洗腦廣告從最早的快消品到二手車,再到如今的在線教育,以往可能還只是電視投放,而如今在網絡、車站、電梯間,全方位場景占領,完全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這樣的廣告投放背后,是一個行業營銷趨于瘋狂的縮影,賽道的劇烈升溫,讓在線教育痛點加深,即獲客成本不斷升高。
據App Growing數據,2020年Q4,在線教育移動端廣告數量洶涌挺進行業廣告數榜單Top5。有數據顯示,2020年Q1-Q3,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網校三家在營銷方面投放總額約達55億元,同比增長超200%。足可見在線教育賽道的玩家們在營銷上手筆可謂“一日千里”,這自然也意味著精力愈加分散,失控的風險越來越大。
在線教育的營銷導向反應到內容層面,越來越多的輔導老師變身“Tony老師”,從教課側重到賣課。亂象叢生,監管的到來便僅剩下時間問題。
這場內卷游戲能走到今天的局面,背后的原因之一,離不開資本催熟。
據天眼查數據,教育行業2020上半年融資金額排名前十的企業中,9家為在線教育企業,據統計,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融資額超過了之前十年的融資總和,突破500億元。
就在線教育而言,近兩年的獲客成本升高并不是因為流量越來越貴。賽道熱度與資本數量往往是雙向驅動的,隨著行業市場規模擴大,資本們紛紛入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
這樣的競爭是否良性?行業早期競爭激烈,做大市場無可厚非,奈何資本的催熟效應劇烈,市場體量迅速起來,余下的時間里,只剩無盡的行業內卷。
易到周航分享創業經歷時曾經提到,“產品沒做好之前大家都在燒錢打廣告,這會迫使一些玩家不得不去跟進投放廣告,打營銷戰,無法把資源放在打磨產品上。”
而監管的到來,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一些早就想在營銷戰上放緩節奏的玩家們可以放心點一下剎車。
這場內卷游戲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特性使然。
就比如曾經的二手車電商虛火猛燒,行業出現的本意是通過互聯網賦能,解決傳統二手車交易的痛點,結果則本末倒置,除了轟轟烈烈的營銷大戰,該有的痛點幾乎沒有得到改善,落得一地雞毛。
類似的模式還有早期網約車,同樣是野蠻生長,同樣是大量的燒錢營銷,只不過與二手車電商的結局天壤之別,還沖出了滴滴這樣的超級巨頭。主要原因在于,在營銷的內卷之余,網約車真正解決了傳統出租車行業的諸多痛點,隨著監管到來,行業遇到的并非寒冬,而是一把向上的推力。
這樣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本質上是因為,互聯網商業強依賴于信息傳遞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營銷導向往往是效果最直接的方式。
一位傳統教育市場人員曾說:“你不對戰,對手就會一直打你,互聯網搞流量的一批人來做教育,‘玩法’很多。”至于玩法,繞不開營銷二字。
如今在線教育監管突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行業能夠冷靜下來,專心打磨內容,而不是在營銷增長的內卷游戲上死磕,因為總有一天增量市場會變成存量市場,到時候拼的還是內容。
監管降臨,不是偶然。如果說內容能夠帶來扎實的沉淀,過度營銷帶來的,則是更多焦慮。
教育承載了太多的東西,對房地產行業而言,教育催生了如今令大部分人望而生畏的學區房;對于目前中國迫在眉睫的人口問題,部分年輕人選擇“躺平”,在三胎政策開放的環境下,人口增長的瓶頸來自于年輕人的生育意愿下降,這樣的下降背后少不了教育焦慮這座大山。
一如年輕人的生育焦慮,在線教育確實需要一場“去焦慮化”行動。
如何實現這樣的“去焦慮化”呢?
教育行業的市場規模不言而喻,但教育的范疇并不單單局限于在線教育。教育資源不平衡具有長期性,目前來看,新技術是一個比較好的彌補方式,以AI時代的新技術賦能,真正去重構教育行業的基礎設施,不失為一個當下更加明朗的方向。
從外部來看,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年底,我國已累積開通5G基站1.8萬個,三大運營商共有5G套餐用戶數3.22億。5G技術的日漸普及,為重構教育硬件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無論是對算力驅動的數據化還是對AI驅動的智能化都是重要的基礎資源。
再從行業內部來看,據財報,網易有道2020年學習產品凈收入為5.40億元,同比增長255.1%。尤其是第四季度凈收入達2.37億元,同比增長253.8%。這其中幾度斷貨,在618與雙十一電子辭典品類銷量雙奪冠的有道詞典筆功不可沒。
而在今年在線教育行業普遍遇冷的大環境下,而在網易有道5月18日新出爐的2021Q1財報中,學習產品凈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279.8%,再創新高。
在線教育向下,教育硬件向上,網易有道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硬件賽道的頭部玩家,而近期傳來的老牌玩家讀書郎赴港IPO消息,同樣讓人們看到了整個智能教育硬件在新時代的巨大潛力。
對于C端用戶而言,教育產品往往是使用者與決策者分離。硬件的優勢在于,能夠滿足家長對學習產品的需求,教育產品雖然是學生用,但解決的實際上是家長的難題,這也是為什么點讀筆、學習機等產品很火。
曾潛入“雞娃”群的互聯網江湖團隊成員Henry作過一篇觀察,發現其實大部分“雞娃”家長對課后輔導及智能教育硬件是持著“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態度,但對于不同品牌硬件本身并不在乎,真正注重的是其內容是否優質,能否真正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效率,解決家長課余輔導痛點。更有一位家長提到希望在線教育公司可以推出相關教育硬件。
由此可見,家長對于在線教育公司造硬件是有著一種天然信任感的,就像滴滴做貨運,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進軍聚合打車賽道,這樣的流量變現邏輯更加順暢。對于網易有道們而言,發力硬件市場是有的,企業的內容生態也存在天然優勢。
從教育硬件的B端來看,時代新技術往往蘊藏著巨大潛力。
在過去,教育的基礎設施是黑板、粉筆之類的工具,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投影幾乎普及整個學校市場。未來的教育基礎設施,則可能是智能化的教育產品,但這仍然是一片待開發的巨大藍海。
教育行業的價值鏈條,從短期來看,是內容>工具>渠道,從長期來看,則是硬件工具>渠道>內容。
跨行業地來看,這樣的價值鏈條與其他賽道的互聯網企業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照應。從亞馬遜推出Kindle,到微軟的Surface,再到國內的互聯網大廠們紛紛加碼硬件,做智能音箱、學習產品等等。大家普遍看好硬件潮的原因離不開其背后的入口屬性。
就像蘋果正如日中天時,微軟推出了Surface,背后的邏輯自是不難理解,因為蘋果在做硬件的時候,IOS正在給微軟造成巨大威脅。
回歸到教育行業,“軟硬兼施”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在線教育玩家們的一個答案。
畢竟從戰略層面來看,硬件、內容、渠道能夠達成生態化發展,才能形成穩固的護城河,尤其是在線教育遇冷的當下,把硬件提上日程,不失為一條出路。
來源:互聯網江湖
韓國首爾2021年6月2日 /美通社/ -- 今日,三星推出了基于ZNS(Zoned Namespace,分區命名空間)技術的用于下一代企業服務器的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硬盤)。
三星推出用于下一代企業服務器的ZNS SSD
ZNS作為下一代技術,能將SSD的整個存儲空間劃分為小容量區域,并以相同目的和使用周期,在同一區域中存儲數據,從而高效利用SSD。
一般來說,SSD內部存儲空間未劃分的情況下,生成的數據由多個軟件臨時存儲,所以需要“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進行額外的讀?。瘜懭氩僮?,才能有效管理存儲容量。
相反,由于ZNS SSD按照順序依次存儲數據,不會發生因“垃圾收集”而導致的其他讀?。瘜懭氩僮?,因此受寫入次數影響的現有SSD的使用壽命,可提升多達3~4倍。
另外,一般SSD會在總容量中分配一定的空間作為OP(Over Provision,預留空間)區域,用于有效管理、改善NAND(閃存)芯片的性能,而ZNS SSD不需分配單獨的OP區域,從而將可用容量更大化。
三星推出的ZNS SSD PM1731a,是一款基于第六代V-NAND(技術)的產品,尺寸為2.5英寸,容量為4TB和2TB。
除了具有ZNS功能外,它還支持雙端口,這意味著即便在使用過程中,其中一個端口發生錯誤,還能用另一個經過優化的端口穩定運行存儲服務器。
由于人工智能(AI)、大數據和物聯網(IoT)的飛速發展,ZNS SSD有望作為一種更為有效管理爆發式增長數據的解決方案,備受矚目。
三星一直積極參與各類開源項目,以拓展ZNS SSD基礎,為ZNS技術生態系統的構建做出了貢獻。
通過開源項目“xNVMe”(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NVMe存儲系統),三星為開發人員提供支持,以便他們可以在各種使用環境中,部署具有優越性能的SSD,并且ZNS技術融入其中,開發人員可以更為輕松地訪問ZNS技術。另外,三星還為使用英特爾SPDK(Storag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Kit,存儲性能開發套件)的用戶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更好使用ZNS。
“新推出的ZNS SSD,體現了三星致力于提供差異化存儲解決方案的能力和決心,它能大大提升服務器SSD的可靠性和延長使用壽命。”三星半導體存儲市場部總經理鄭光熙(先生)表示,“我們計劃在下一代ZNS驅動器中,應用QLC(Quad-level Cell,四層單元)NAND技術,實現更高閾值,以滿足未來企業系統中的存儲性能和容量需求。”
三星將在各種用戶環境中持續優化ZNS驅動器,繼續實現與全球企業存儲和服務器公司合作。
*產品圖片以及型號、數據、功能、性能、規格參數等僅供參考,三星電子有可能對上述內容進行改進,具體信息請參照產品實物、產品說明書。除非經特殊說明,本網站中所涉及的數據均為三星電子內部測試結果,所涉及的對比,均為與三星電子傳統產品相比較。
...【詳細】
雖然今天許多計算機正在轉向固態存儲設備,但硬盤仍被廣泛用于存儲計算機中的文件,究其原因,硬盤不僅便宜,還可以存儲大量的數據。
硬盤內部的兩個主要部件包括盤片和磁頭。數據是通過磁頭寫入盤片的,磁頭在盤片旋轉時在上面快速移動??茖W家們不斷地減少磁頭和盤片之間的空間,以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
當前的硬盤多使用碳基外涂層,這是用來保護盤片免受機械損傷和腐蝕的層。該層占據了兩個結構之間的很大一部分空間。研究人員指出,自1990年以來,硬盤的密度在碳基外涂層厚度從12.5納米減少到3納米左右的情況下翻了四倍。這一減少相當于每平方英寸1兆字節。
現在,劍橋大學石墨烯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石墨烯可以用于超高密度硬盤驅動器(HDD)。與目前的技術相比,其存儲數據的容量可以提高10倍:單位平方英寸數據存儲量,可以從目前的1Tb提高到10Tb。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用1到4層的石墨烯取代了碳基涂層,然后測試了該材料的摩擦、磨損、腐蝕、熱穩定性和潤滑劑兼容性。研究人員表示,除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薄度之外,石墨烯在防腐蝕、低摩擦、耐磨、硬度、潤滑劑兼容性和表面光滑度方面滿足了硬盤外涂層的所有理想特性。
與目前最先進的解決方案相比,石墨烯涂層的摩擦力減少了兩倍,耐腐蝕性和耐磨性也更好。研究人員說,一個石墨烯層可以減少2.5倍的腐蝕。石墨烯還可以與熱輔助磁記錄相結合。結合起來的技術可以超越目前的硬盤,以提供前所未有的數據密度。
可以說,硬盤的數據密度躍升10倍,磨損率大幅降低,對于實現更可持續和耐用的磁性數據記錄至關重要。這也意味著,基于石墨烯的技術發展正沿著正確的軌道向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邁進。
文/陳根 來源:陳述根本
兩大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公布了5月份的運營數據,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凈增5G用戶數分別為1665.1萬戶、752.9萬戶,前者的凈增用戶數兩倍于后者,相比起今年2月份中國移動的凈增用戶數在三大運營商中墊底可謂一雪前恥。
5月份的數據顯示,其中三大運營商當前最為看重的5G用戶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的5G用戶數已達到2.22億,中國聯通的5G用戶數為1.06億,前者的5G用戶數為后者的兩倍多,而前者的凈增5G用戶數又是后者的兩倍,這意味著前者對后者的領先優勢將進一步擴大。
中國移動不僅5G用戶數再度大幅增長,它的移動用戶數也一改此前下滑的勢頭,5月份移動用戶數凈增102.5萬戶,而中國聯通的移動用戶凈增數為24.9萬戶,兩家運營商此前頗為有點同病相憐,它們都曾出現用戶流失,而中國電信則一直保持了增長勢頭。
另外一項數據是固網寬帶用戶數,5月份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固網寬帶用戶數分別增長274.3萬、65.7萬。中國移動在固網寬帶市場持續猛攻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它在該市場通過收購鐵通的業務進入固網寬帶市場,從墊底的位置不到一年時間超過中國聯通成為第二大固網寬帶運營商,隨后又用一年多時間超過中國電信成為第一大固網寬帶運營商。
中國移動這幾個月猛攻5G市場,在于今年2月份它在三大運營商中落敗的刺激。2月份的數據顯示,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凈增5G用戶數分別為658.9萬戶、620萬戶、419.7萬戶,作為中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竟然在5G時代敗給另外兩家運營商可謂恥辱。
不止如此,2月份的數據還顯示中國移動凈流失369.2萬移動用戶,而中國電信凈增25萬戶移動用戶,中國聯通減少2萬戶移動用戶,同樣顯示出中國移動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2月份中國移動在兩項指標上都落后于另外兩家運營商,讓業界質疑中國移動這家運營商到底怎么了?當年在3G時代,中國移動獲得了技術最不成熟的TD-SCDMA技術都沒有如此憋屈過,到了4G時代它更是打了個翻身仗,證明這家企業無與倫比的競爭力,而到了5G時代竟然敗給另外兩家競爭對手,這無疑讓中國移動承受著較大的壓力。
如今5月份的數據給了鼓舞了中國移動的信心,它依然是三大運營商中無可爭議的老大,只要它發力,在任何時候都是另外兩家運營商所無法科比的。
中國移動除了在移動業務方面反擊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之外,它這幾年一直都在固網寬帶市場猛攻,固網寬帶業務可謂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現金奶牛,不過隨著中國移動的猛烈攻勢,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不得不降低了固網寬帶的資費,起到了在它們后院點火的效果。
...【詳細】今年6月,距離2019年中國正式發放5G牌照已整整2年。 網絡規模已占全球70%,81.9萬個5G基站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每一秒鐘出貨5部5G手機,移動視頻月人均使用時長3255分鐘,1080p及以上視頻流量占比已達29.3%……帶著這些成績跑進世界“無人區”的中國5G,站在了移動通信歷史中一個全新的時間點上。
按照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6G通信技術專利發展狀況報告》,6G技術領域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3.8萬項,中國是6G專利申請的主要來源國,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更是6G創新的主要力量。 圍繞6G的愿景、驅動力、潛在技術以及我國的6G競爭力,移動通信領域的幕后“大咖”,東南大學教授、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秘書長尤肖虎接受了紫金山科技的采訪。
言談之中,尤肖虎教授特別提到,除了把5G的三大場景(增強寬帶,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和海量機器互聯)進一步推向成熟之外,6G更將為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多維感官互聯、智慧感知等下一個10年的應用,打造一個更立體、更強大的“空天地一體”網絡。 而現在,正是6G的全球起跑時。
訪談精彩片段
01 近期國際上各國的6G動態密集,且今年兩會也有代表提議加快“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布局,在5G尚未全面成熟之際,為何包括我國在內,全球都已經在6G上開始了緊密布局?
尤肖虎:每一代移動通信,都會經歷愿景的提煉、技術框架的搭建、核心技術的確定,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共識,進而推動標準化和商用化的歷程,所以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當下我國已經在5G上取得初步領先優勢,也應該率先布局6G研究,進而形成優勢并推動全世界范圍內的6G發展。
6G技術覆蓋面比5G更為寬泛,尤其是將把網絡擴展到“空天地”一體,將極大改善4G和5G在覆蓋范圍上的局限性。例如在偏遠地區、海面上、空中等場景,借助于衛星+地面通信,以往很難實現移動網絡覆蓋的區域,也將能夠有網可依。更進一步解決現有的物聯網問題,包括很多無人系統也將被有效利用起來。
02 相比于5G,6G的驅動力和愿景是什么?
尤肖虎:移動通信早期主要是面向人的服務,解決人在移動場景下的信息互通。4G解決了移動通信的寬帶化,5G把移動通信應用范圍做了較大擴張,實現了從“人的互聯”向“物的互聯”的飛躍,面向各行各業解決物的寬帶互聯,概括起來就是8個字——增強寬帶,萬物互聯。這樣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可能會持續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所以這個愿景的真正實現,也有待于5G的演進以及6G的實現。 所以,6G不但要承載5G提出的一些發展目標,更要開拓更多、更新的商業應用和更深的行業應用,并且把消費者應用擴展得更好。這既包括現有的5G難以支撐的全息通信,AR、VR這類要求網絡速率非常高且交互時延非常低的應用,也包括更多的深層次行業應用、無人系統的普及。
03 目前相對于各國在6G上的布局,我國處于什么水平?
尤肖虎: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是處于同時起步狀態的。日本政府提出來的BEYOND的5G以及6G發展路線圖,韓國提出的6G研究計劃,歐盟啟動的平行線計劃,美國提出來的 NextG計劃,和我國的6G專項研究計劃幾乎是同時起步的??梢哉f,我國和先進國家的6G研究進展是同步的。
04 此前有專家提出,智能泛在和數字孿生是6G演進上的重要趨勢,對此您如何看待?
尤肖虎:移動通信需要適應于各行各業,它適用的范圍是非常大的,所以應用目標也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 我們希望用同一個移動通信網絡來滿足各種各樣的應用,就需要泛在的智能,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供更高的靈活性和適配性,最大程度地利用移動通信的頻率資源,讓移動通信更為有效地服務于各種各樣的應用。所以泛在智能將是未來5G乃至6G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數字孿生的意義在于,無論是現實社會還是物理世界,和網絡都構成了一種有機的互動和互聯。數字孿生無論是在社會層面還是在現實層面,將會是驅動整個社會向智能化時代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數字孿生,能夠把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對照”起來,形成一種新型的互動,通過數字孿生來推動現實世界的發展。所以這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一個美好愿景。因此大家普遍認為,數字孿生也將是6G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場景。
05 大部分消費者和很多行業客戶對5G尚且認知不足,那么現階段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6G?
尤肖虎:6G和現有的5G的發展并不矛盾,5G的發展也將是6G的重要基礎。5G已經開始向各行各業滲透,需要在商業模式、經濟適配性等各方面滿足行業的需求,也需要在技術方案的成熟性上加以磨合,才能真正達到行業客戶應用5G的目標。 6G的愿景將在5G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是更為廣泛的行業應用和商業應用,將把一些全新的技術例如“空天地”一體化、毫米波、太赫茲等技術,與5G技術實現結合,讓5G的發展與6G的愿景實現平滑過渡,使得現有的5G投資更為有效,也有助于未來6G在實現更多“不可能”的同時,更符合現實需要。
06 在6G到來之前,未來幾年中5G仍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3GPP也已正式將5G演進確定為5G-Advanced,在5G-Advanced演進中,中國乃至全球5G產業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節奏?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尤肖虎:我國5G商用已有兩年時間,已有的技術優勢已經初步得到了體現,但是也反映出5G的一些技術和真正的行業應用還不是非常匹配。 例如,5G的上行能力即數據回傳能力,在某些場景下還不能完全適應于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工業場景中一些環節有很多高清的攝像頭,需要把采集信息實時回傳到網絡側,用于分析處理,進而指導和優化工業生產的流程。這對終端側向網絡側傳輸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現有的5G系統還不能完全適用于這些場景。所以在5G的演進中,5G-Advanced也將對這些方面的性能予以增強。當然5G-Advanced增強的內容不僅是這些。在泛在智能領域,只有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及5G的發展真正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更高效、更便利地支撐各行各業的應用。 高精度的定位也是工業應用、車聯網場景中的一個主要需求,對定位的精度、時延等要求非常高,并且有些定位是在室內進行,單純依賴北斗等導航系統會有一定局限。這些也都寄望于5G的進一步演進和完善,不但能解決通信的問題,也能進一步感知的問題、定位的問題,進而真正增強對各行各業的支撐能力、適應能力。
07 從5G到6G,離不開產學研用等各方的協同合作,目前中國已經是6G專利申請的主要來源國,而且高校和科研機構已成為我國目前6G科研與創新的主要力量。
尤肖虎:是的,東南大學擁有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毫米波重點實驗室,這兩個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均與5G及6G發展直接相關。在5G時代,東南大學牽頭了國家863 5G無線傳輸的重大項目,建成全世界最大規模的5G實驗平臺,能夠支撐上千個天線的并發通信,頻譜效率達到每赫茲100比特,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此外,東南大學的團隊還在5G關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突破,特別是在毫米波領域,基于CMOS工藝,成功突破了成本瓶頸,為后續的規模部署與應用奠定了基礎。 面向6G科研,東南大學還聯合了紫金山實驗室,承擔了6G專項總體技術研究以及6G空口無線傳輸等6G核心項目。我們正在構建6G實驗驗證平臺,希望在面向6G的若干關于傳輸、人工智能、器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真正能夠支撐我國在6G時代的發展,使我國6G的研發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來源:紫金山科技
以2021年一季度營收數據為參考,AMD第一季度營收34.4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7.86億美元相比增長93%;凈利潤為5.5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62億美元相比增長243%。而反觀英特爾,一季度凈利潤為3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41%。此消彼長,英特爾面臨AMD崛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文︱姬云青
圖︱網絡
大數據時代,每一臺電子設備需要應對的數據量都與日俱增。追究數據來源,一方面是單一功能的細化和強化,此外更多功能的融入也增加了數據的維度和深度。
當我們將視角聚焦于一臺電腦(臺式機或PC)時,不斷增加的集成功能和外設功能讓本就擁擠的主板空間更加成為限制,而用戶對于高性能的追求永無止境,廠商不敢在單一產品性能提升上有絲毫懈怠。從這個維度出發,我們似乎能更好地理解CPU和GPU之間的融合。
從“集成顯卡”到“核顯”
當我們在AMD官方網站點擊“筆記本電腦”列表下的產品時,第一頁推薦的所有AMD 銳龍處理器都會帶有Radeon Graphics顯卡,毫無疑問這已經是筆記本電腦市場的主流。
然而,一直關注筆記本電腦配置發展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核心顯卡”配置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是經歷了前期很長一段時間“集成顯卡”的探索。
在處理器上集成核顯之前,我們最開始其實是在主板上看到CPU和GPU的融合,準確的說是通過主板上的北橋芯片組。在主板上,北橋主要負責提高通信性能而縮短傳輸距離,是離CPU最近的芯片,控制 CPU內存、顯卡等高速設備。與之相對應的是南橋,主要負責I/O總線之間的通信,如PCI總線、USB、LAN、ATA、SATA等。
英特爾最早的集成顯卡要追溯到在i820主板的北橋中集成了i752顯卡。從i845開始,英特爾啟用Extreme Graphics名稱命名顯卡,后來又將名稱變更成GMA,i950中的GMA950是該系列的第一代。
我們在英特爾的GMA家族看到了一系列的集成顯卡產品,包括GMA 9xx系列,以及其后出現的GMA加上四位數字命名的集成顯卡,從GMA 3000到GMA X4500。實際上,當英特爾的GMA進入四位數字時代后,就已經開始有所分別,出現了數字前有無“X”的區別,有的話就是高端。
2008年,英特爾在G45/G43/G41系列芯片組中集成了GMA X4500顯卡,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高清視頻的解碼。這是GMA 系列的謝幕之戰,同時也是英特爾集成顯卡的絕唱。在英特爾一代酷睿上,雖然只是用QPI總線和膠水將CPU和GPU粘在了一起,這已經是對“核顯”的嘗試。
對于AMD的產品來說,業界俗稱的“A卡”實際上有ATI和AMD兩個階段,分界點是2006年。拿我們開篇時舉的例子,現在的AMD處理器依然在使用Radeon這個標識,但這個標識其實是源于ATI時代。
當英偉達收購3DFX之后,顯卡的百家爭鳴時代結束了,S3、Matorx等廠商開始一點點難以為繼,但ATI卻依然堅挺。ATI推出首款Radeon顯卡——Radeon 256之后便讓這個系列為人熟知。
在ATI手里,Radeon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從Radeon 256一直到Radeon X1900 XTX。2006年,ATI被AMD收購。
在AMD推出的690G整合芯片組中開始在北橋芯片中整合Radeon Xpress 1250 IGP,到了這個時候,集成顯卡的性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3DMark上的跑分已經能夠達到獨立顯卡的75%以上水平。
但是,集成顯卡的瓶頸也開始顯現,已經很難做明顯的性能提升。2010年,從發展軌跡上來看這是集成顯卡發展的巔峰,AMD在880G和890GX芯片組分別集成HD4250和HD4290后進步幅度已經非常有限,而英特爾已經開始在主板上取消了北橋。
雖然英特爾做的很決絕,但最開始想將CPU和GPU封裝到一個芯片里面的是AMD。其實所謂的核心顯卡也是集成顯卡,不過由于制程先進,性能提升比較明顯,而且和以前的集成顯卡不同,GPU不是集成在主板芯片組里,而是直接集成到CPU內部,可以和CPU進行高速的數據交換。
英特爾對于核顯最開始的嘗試——Intel HD Graphics還是核顯“膠水時代”的產物,而且剛開始的時候英特爾對于核顯的試驗也較為保守,僅僅是在Core i5、i3系列去做嘗試,時間點是2010年,芯片型號是Clarkdale。
在Clarkdale的基礎上,2011年英特爾推出的Sandy Bridge正式實現了“核顯”。在Sandy Bridge內部,CPU、GPU、內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全部整合到一個核心里面,它的最大改進在于三級緩存改用了環形總線設計,并且其核心、GFX以及顯示/媒體控制器可共享L3高速緩存。
現在,我們在英特爾處理器上看到的核顯名稱是“銳炬”,其開始出現于代號為Haswell的處理器上,也就是Gen7.5核顯。在此之前,英特爾一直用HD Graphics來命名自己的集成顯卡,“銳炬”出現后,英特爾引入了新的名字“Iris”和“Iris Pro”,中文名為“銳炬”和“銳炬Pro”。
AMD雖然在提出想法之后被英特爾搶占了先機,然而其還是在2011年正式推出了A系列FM1 APU,代號為Llano(大草原)。在AMD的APU產品中,我們需要特別提出Kaveri APU,其發布于2014年,雖然因為高定價限制了其銷售量,但其核顯性能遠超英特爾。
2017年,AMD針對Vega(織女星)架構召開吹風會,定位高端,定義為AMD未來旗艦和高端顯卡的基石。雖然Vega和Polaris相隔不到一年,但卻是當年顯卡行業最大的變革。為了能夠幫助客戶高效地處理最新的數據和負載需求,Vega架構采用高帶寬緩存(HBC),單位帶寬實現了倍增。該架構還特意設計了高帶寬緩存控制器(HBCC),當時的最大虛擬尋址空間就能達到512TB。同時,下一代計算引擎單元(NCU)和下一代像素引擎同樣也被業界稱為是技術革命。
可見,AMD在Vega架構設計上傾注了很多的心血,一直沿用至今。
核顯競爭的現在時
將目光拉回到當下,經過了幾年的產品迭代,現在我們已經不能簡單地將AMD的APU歸結為CPU性能差點事兒,而英特爾在GPU的造詣依然是不高。這是基于一些過往歷史對兩者的偏見。通過對現有產品的測試,我們看看英特爾和AMD在CPU/GPU融合上已經做到了什么水平。
目前,我們在AMD官網上看到帶核顯處理器的性能參數最高的是AMD Ryzen7 5700G。
AMD Ryzen7 5700G是基于 ZEN3 架構的APU,采用 8 核心 16 線程設計,提供16MB的L3緩存和4MB的L2緩存,基準時鐘頻率是3.8GHz,最大加速時鐘頻率最高可達4.6GHz,默認 TDP/TDP為65W。從目前的曝光信息來看,已經有機構讓AMD Ryzen7 5700G實現了最高4.75G的超頻。
正如我們上面講到的,對于核顯的介紹,AMD Ryzen7 5700G搭載的也是Radeon Graphics核顯,還是Vega架構。從具體參數來看,AMD Ryzen7 5700G顯卡頻率為2000 MHz,顯卡核心數量為8個。
而在英特爾,和目前大部分評測師關注的一樣,我們將對比的角色確定為英特爾Core i9-9900K。
在參數上,英特爾Core i9-9900K也是8核心16線程,采用英特爾14nm制程,處理器基本頻率為3.60 GHz,最大睿頻頻率為5.00 GHz,TDP為95 W。英特爾Core i9-9900K采用的處理器核顯為英特爾超核芯顯卡630,顯卡基本頻率為350 MHz,顯卡最大動態頻率為1.20 GHz,顯卡視頻最大內存為64 GB。而且,英特爾還為i9-9900K核顯加入了InTru 3D 技術、清晰視頻核芯技術和清晰視頻技術等技術,以增強顯示功能。
通過英特爾官網,我們能夠看到英特爾Core i9-9900K在游戲中的表現:
l
在《全境封鎖2》的測試中,Core i9-9900K/i7-9700K 的平均幀數為 154/155,而最新的 Ryzen9 3900X/Ryzen7 3700X 則是 151/149。
在《刺客信條 奧德賽》的測試中,Core i9-9900K/i7-9700K 的平均幀數為 82/83,而最新的 Ryzen9 3900X/Ryzen7 3700X 則是 80/79。
在《絕地求生》的測試中,Core i9-9900K/i7-9700K 的平均幀數為 195/191,而最新的 Ryzen9 3900X/Ryzen7 3700X 則是 178/177。
在《全面戰爭 三國》的測試中,Core i9-9900K/i7-9700K 的平均幀數為 95/94,而最新的 Ryzen9 3900X/Ryzen7 3700X 則是 88/88。
在AMD Ryzen7 5700G發布之后,網友也因為《無人撼動!i9-9900K 仍是超強游戲 CPU》(發布時間為2019年7月)而選擇了對比Core i9-9900K。這一次是核心性能的對比。
在benchmark的測試中,AMD 銳龍 7 5700G的單核評分為631,超過了Core i9-9900K的545分;在多核能力上,AMD 銳龍 7 5700G的評分是6534分,也高于Core i9-9900K的5512分。這個測試的時間是2021年1月。
而根據目前已經曝光出來的英特爾Core i9-11900K的評測分數,也不是AMD 銳龍 7 5700G的對手,前者單核和多核的分數分別為582和5262。
因此,我們能夠看到,雖然在標稱數據上,英特爾更強悍,但在實際測試中,AMD表現更好。在Ian Cutress博士分享的一份評測結果中也印證了這個結論,而且也體現出AMD的APU在核顯方面是強過英特爾的。
在測試的過程中,測試團隊以運轉《文明6》、《最終幻想14》和《最終幻想15》為條件進行了評判。
得出了一下的測試結果:
圖:《文明6》測試評分排名
圖:《最終幻想14》測試評測排名
圖:《最終幻想15》測試評分排名
在這些測試結果中出現最多的話是,AMD的任何功能都更具可玩性,雖然英特爾處理器具有更多的執行單元,更高的圖形頻率和更好的內存帶寬,但最終的運轉結果很多會排在AMD APU的后面。
營收變化說明了一些問題
雖然營收數據不能完全說明處理器性能的比較,但也能夠從側面說明一些問題。以2021年一季度營收數據為參考,AMD第一季度營收34.4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7.86億美元相比增長93%;凈利潤為5.5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62億美元相比增長243%。
而反觀英特爾,一季度凈利潤為3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41%。
此消彼長,英特爾面臨AMD崛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同時,AMD Zen3+/Zen4架構的曝光更是給英特爾以緊迫感,AMD 新顯卡驅動21.4.1測試的功耗大降72%,而IPC最高提升22%。因此,目前社交媒體上刷屏的“AMD YES”也不會全是“水軍”。
來源:探索科技TechSugar
有機硅材料屬于高性能新材料,產業關聯度大,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發展十分重要,有機硅材料不僅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
整體來看,由于有機硅市場參與者包括國內企業和跨國公司且市場集中度較高,因此行業的競爭較為激烈。
1、中國有機硅行業競爭梯隊
有機硅材料屬于高性能新材料,產業關聯度大,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發展十分重要,有機硅材料不僅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
有機硅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晨光新材(605399)、東岳硅材(300821)、潤禾材料(300727)、金銀河(300619)、集泰股份(002909)、硅寶科技(300019)、合盛硅業(603260)、新亞強(603155)、宏柏新材(605366)、三友化工(600409)、回天新材(300041)、新安股份(600596)、興發集團(600141)、宏達新材(002211)、天賜材料(002709)。
根據企查貓的數據顯示,中國有機硅企業主要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注冊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主要為三友化工、東岳硅材、興發集團;
第二梯隊是注冊資本在5-10億元之間的企業,主要為合盛硅業、新安股份、天賜材料。
第三梯隊是注冊資本在5億元以下的企業,主要為宏達新材、回天新材、宏柏新材、硅寶科技、集泰股份、晨光新材、新亞強、潤禾材料和金銀河。
從企業分布來看,廣東和浙江兩省為我國主要的有機硅企業集聚地;其次是江西、湖北兩地。
2、中國有機硅行業市場份額
目前,中國有機硅行業主要由合盛硅業、新安股份、興發集團和東岳硅材四家為主要生產廠商,2020年其有機硅產能市場份額分別為16.1%、14.8%、10.9%和9.1%。
2020年,在產量方面,合盛硅業依舊是有機硅行業龍頭,產量占比達到了20.3%;其次是東岳硅材,市場份額為15.5%;再者是新安股份,市場份額為6%;最后是興發集團,市場份額達到了5.6%。
注:左邊是產能市場份額占比,右邊是產量市場份額占比。
3、中國有機硅行業市場集中度
整體來看,我國有機硅的市場集中度呈現進一步提升。其中,在2020年,由于有機硅行業具有高行業準入門檻、高技術壁壘、高資金壁壘等投資特性從而導致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至50.9%。
4、中國有機硅行業企業布局及競爭力評價
在有機硅企業中,合盛硅業、新安股份、興發集團以及東岳硅材都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整體來看,有機硅企業主要布局在華中、華南、和華北地區。
從競爭力角度來看,根據產能分布來看,合盛硅業、新安股份、興發集團以及東岳硅材的產能在全國范圍內屬于數一數二的地位。
5、中國有機硅行業競爭狀態總結
從五力競爭模型角度分析,有機硅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建筑、電子電器、醫療及個人護理領域,是一類性能優異、形態多樣、用途廣泛的高性能新材料,目前沒有出現更好的產品來替代有機硅材料,因此整個行業替代品威脅較??;
市場參與者包括國內企業和跨國公司,市場集中度較高;
有機硅主要原料為硅粉和氯甲烷,這些產品的供應和價格一定程度上受能源、交通運輸以及國家政策等因素影響,議價能力較弱,而下游企業涉及的行業比較廣泛,涉及的企業眾多,議價能力較強;
同時,自2019年發改委在《產業機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中提高了有機硅行業的進入門檻,行業潛在進入者有所減少。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有機硅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院交流互動。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詳細】早在前幾天,華為就表示,使用鴻蒙的設備已經超過了千萬臺。不得不承認,華為的HarmonyOS,已真正成為了操作系統市場上的一個新星。
當然,鴻蒙為何有如此成績,一方面是華為自身的實力,畢竟華為手機的存量有這么大,加上這是華為在重壓下的自救,所以不遺余力的給老手機升級,另外也是因為夾雜著群眾對國產操作系統的希冀。
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還是想談談自己的真實看法,也算是給“沸騰”的網友們,潑一點冷水吧。
我認為鴻蒙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于華為手機增量不足,而小米、OV們不愿用,這個會嚴重影響鴻蒙的發展,也是華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鴻蒙是一款面向萬物的操作系統,表面上看與安卓、iOS的競爭不是一個維度,但從整個鴻蒙的架構來看,手機還是中心。
不管是從超級終端的操作來看,還是從華為的1+8+N的布局來看,手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手機用戶數量,絕對是最重要的指標。
而這個指標對于2年前的華為而言,是沒有什么問題的,華為一年賣出2億臺手機,增量非常大,手機用戶不用愁。
但現在華為手機銷量不斷下滑,基本上沒有增量了,華為只有存量用戶,而手機是有使用壽命的,過2-3年手機就淘汰掉了,當這批存量用戶都淘汰掉后,沒有鴻蒙系統的手機了,這個超級終端怎么操作,這個1+8+N的1不存在了,后面的8+N該怎么辦,萬物互聯的鑰匙沒有了啊。
所以華為必然要有增量用戶,才能真正構建成這個1+8+N的循環,就必須拉攏其它的手機廠商,并且必然是排名前3的手機廠商,比如小米、OPPO、VIVO。
但讓小米、OPPO、VIVO用鴻蒙,不有我多分析,大家都懂的,真不容易。小米、OPPO、VIVO有自己的盤算,有自己的模式,大家也別用什么支持國產系統、情懷來說事,那純粹是站著說話不腰痛。
說得不客氣一點,本來大家就是競爭對手,在對方落難時,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還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發展,怎么想都不現實。
所以我認為,鴻蒙最大的困難就是在這里,如何去解決增量的問題,只要增量解決了,就不是問題,但如果增量不解決,推廣就會遇到大問題。
來源:互聯網亂侃秀
這兩天參加華碩的新品發布會不得不說令人印象最深的絕對是這款PRIME Utopia概念主板;
知了個人覺得這款主板最別出心裁的地方在于配備了可更換的模組化I/O設計,即I/O可根據用戶需求來進行快速調整,而這一切只需簡單的插拔即可完成。
并且板子上還附帶了一片可拆卸式的7寸全彩OLED觸控屏,能顯示各種系統數據并在未進行開機的情況下就能進行BIOS參數的調整;并且在你把它拆下來后它還能通過WIFI來和系統進行連接進行遠程監控,非常有意思!
除此之外它還將PCIe插槽放置于主板后方,騰出更多前端空間容納擴充卡與M.2設備,優化了水冷和風冷,在VRM供電區增加了水冷功能;并采用了專利的Hydra Cortex風扇接頭,能實現一個接口即可連接、控制多達四組風扇與簡化水冷散熱器電纜布線;華碩表示,這項技術已經在和合作伙伴積極開發兼容此技術的風扇中。
同時今年作為華碩30周年,在今年的臺北電腦展上我們還看到了華碩為此專門推出的X299 30周年紀念版主板:華碩PRIME X299 Edition 30。
采用銀白相間的外觀設計,白色為主,銀色為輔,搭配黑色的PCB板形成強烈的反差;版面和PCH散熱片上均印上了華碩30周年的紀念Logo;整體看起來十分高端大氣!
板載16相Power Stages供電設計并兼具強大的散熱功能,支持Intel酷睿X系列高端桌面CPU;還配備了雙雷電3與DP接口,板載M.2接口及散熱片,有效降低NVMe固態硬盤的溫度,提供穩定高速的數據傳輸。
并且還配備了Aquantia 5G網卡、Intel千兆網卡與Intel Wi-Fi 6 AX200無線網卡,有效能降低延遲,滿足用戶串流影音游戲等各種需求。
而顯示器方面,頗為吸睛的是一款小屏的15.6寸觸摸屏移動顯示器:華碩ZenScreen Touch MB16AMT。
它的機身重量僅為900g,9mm輕薄機身,內置7800 mAh容量電池,續航為4小時左右!配備了一片15.6寸Full HD IPS十點觸控顯示面板,支持滑動、滾動、拖曳、捏合與展開等手勢操作,可以將手機和電腦的屏幕投到這個移動顯示器上,提升工作效率;還可以對與之兼容的安卓手機進行屏幕和屏幕之間的點對點對應,等同于通過顯示器觸摸來控制手機!十分有趣!
...【詳細】隨著5G時代的來臨,手機天線的工藝、材質需求進一步提高,隨之而來的市場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另外,國際手機天線品牌除美系日系高端品牌外,其余領先手機天線企業市場格局也逐漸在發生改變。
手機天線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手機天線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信維通信(300136)、碩貝德(300322)、立訊精密(002475)等。
本文核心數據:市場規模、需求量
工藝發展,手機天線逐漸輕巧化、便捷化
傳統的手機天線可根據天線所處的位置分為外置天線和內置天線兩大類。外置天線主要有單極天線、螺旋天線、PCB印刷螺旋天線等;內置天線主要有微帶貼片天線、縫隙天線、IFA天線和倒L天線、PIFA、陶瓷天線等。
手機從最初的“大哥大”到今天經歷了數十種形態發展,但在變化的背后始終離不開通訊技術進化的因素。在最初“大哥大”、小靈通時期,手機天線工藝主要是螺旋式外置天線,初期的螺旋式外置天線通常有5-10cm長。
隨后歷經了不銹鋼天線、陶瓷天線、FPC天線等制作工藝,到如今的LDS天線和LTC天線,手機天線已經不再像以前露在機身外了,目前的手機天線隱藏在機身內部,輕巧方便,不易損壞。
手機天線產業鏈以中游設計制造為核心
手機天線行業產業鏈上游為天線設計行業,及天線原材料,中游為天線設計制造業,下游為產品組裝,即終端應用制造商。其中,天線原材料因天線種類不同而變化,包括FCCL板、LDS顆粒材料、LCP基板及其他輔助材料等。
5G手機換機潮來臨 中國手機天線市場規??焖僭鲩L
2020年,中國5G手機迎來第一波出貨高峰,華為、vivo、OPPO等頭部手機企業紛紛更新了自家旗下的5G手機。目前中國市場5G手機的滲透率已經超50%。
前瞻統計,4G手機天線單機需求量在7-8根/部,5G手機天線單機需求量10-15根/部,其他類型手機天線單機需求量在2-5根。保守估計我國2020年手機天線需求量為26億根,樂觀估計為36億根。2021年1-4月,全國手機天線數量區間為11-16億根。
5G時代,手機天線單機價值約為30-80元,而4G手機天線單機價值約為6-15元,其他手機天線單機價值為2-5元。以此推算,2020年,我國手機天線市場規模在57億元-151億元。2021年1-4月,我國手機天線市場規模為29.4億元-78億元。
全球手機天線行業龍頭以美系和日系為主,國內自主品牌總體市占率較高
全球終端天線企業競爭方面,高端技術的終端天線生產上仍是美系廠商安費諾和日系廠商村田領先。安費諾的LCP天線模組已進入蘋果手機產業鏈,占據供應商份額65%左右;村田的LCP天線曾供應iPhoneX,在毫米波天線模組方面已經實現商業化。
國際上從事移動終端天線業務的知名企業主要有Laird(萊爾德)、Pulse(普爾思)、Molex(莫仕)、Skycross(斯凱科斯)、Galtronics(加利電子)。我國的終端天線品牌競爭力也較強,甚至超過一些國際知名企業。我國本土廠商信維通信、立訊精密和碩貝德合計占據全球手機天線市場約50%的市場份額,市場優勢地位突出。
未來中國手機天線市場規?;蛲黄?00億
2026年我國5G手機出貨量將達到4億部,保守估計5G手機天線市場規模將達72億元,我國整體手機天線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28億元左右。樂觀估計2026年我國手機天線市場規模將達到332億元。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詳細】5G時代除了手機網速變快,被提到最多的是物聯網。
然而,就算你已經用上了5G手機,可離5G物聯網的距離卻依舊很遠。
物聯網,指的是讓所有物品連接在網絡中,相互分享信息,傳遞指令。我們當下講的物聯網概念多指無線物聯網。
其按照傳輸距離遠近,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近場通信,使用WiFi、藍牙等短距離無線技術連接,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多屬于此類。但在室外公共區域中,局限性較大。
另一類是廣域網通信,主要指以蜂窩網絡進行連接的物聯網。
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共享單車的電子鎖,以及很多人談論的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概念就必須要用這樣的移動蜂窩網絡。5G物聯網正屬于這一范疇。
蜂窩網絡物聯網正在處在快速成長期,2019年6月,在不統計手機的前提下,中國蜂窩物聯網連接數為9.6億,已經超過同期中國手機網民數8.47億。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說,我們與5G物聯網的距離很遠呢?
問題首先出在5G物聯網標準上。
國際電信聯盟為5G定義了三大標準:
eMBB,具有高速率的特點,可應用于手機高速上網、等大流量場景;
uRLLC,具有低延時特點,主要應用于無人駕駛、遠程手術等業務;
mMTC,可連接大量設備,主要為大規模物聯網業務設計。
華為和高通在2016年的5G標準大戰,爭的,只是主要應用于5G手機中的eMBB標準。而主要應用于5G物聯網中的其余兩個標準,計劃在今年和明年確定下來。
所以從標準角度來講,我們今天已經可以使用5G手機,但2022年前還不能實現5G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
第二個更重要的問題,出在應用場景上。
通訊網絡與聯網設備之間的關系,如公路和汽車,修路的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車輛行駛,才能覆蓋成本、繼續修路。
5G的特點決定了,適合5G物聯網場景的設備應該是,需要大流量、低延時,且可承擔高資費、高能耗。
目前最被寄予厚望的5G物聯網場景,是車聯網,特別是車聯網中的自動駕駛技術。
但是5G車聯網技術,距離大規模應用尚有一定距離。
2020年1月10日,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就在演講中提出:與現有無線技術相比,5G更適合車聯網應用,但5G并不能完全適應車聯網,5G車聯網的創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除了車聯網,像遠程醫療等與5G高契合度的新興場景,都還不夠成熟,與大規模應用之間存在距離。
而其他相對成熟的蜂窩網絡物聯網場景,也沒有十足動力升級5G。
智能水表燃氣表、智能煙感、共享單車電子鎖等蜂窩物聯網的主要應用,對通信網絡的剛需是成本小、覆蓋廣、能耗低,2G或NB-IoT的特性更契合這些需求。
其中NB-IoT是一種基于4G網絡制式制定的物聯網協議。和5G不同,該網絡雖然速率低,但資費與功耗也更低,一年流量費僅20元左右,電池理論上可用10年,適合智能水表燃氣表等場景。
中國三大運營商已經搭建了比較完善的NB-iot網絡,從2017年正式商用以來,到2019年連接數已經超過7000萬,種種因素進一步削弱了廠商升級5G設備的意愿。
總體來說,新的蜂窩網絡物聯網,都存在基礎設施先行,應用場景沒跟上的局面。
在通信網絡這條公路上,5G雖然可以讓車跑得更快,但是否有更多車愿意上路,卻不是它能決定的。通信技術與場景應用,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促進,螺旋上升。
回顧3G時代,早在2003年歐美地區便已鋪開3G網絡,但所謂“3G革命”卻開始于2008年iPhone 3G這樣的明星產品誕生之后。
中國想要成為5G時代的真正領軍者,除了基礎設施的技術積累和建設速度上趕超美國,更加需要開發出有規模有痛點有剛需的應用場景以及讓客戶心甘情愿買單的明星產品。
參考資料:
1. 《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大規模部署正在給中國帶來改變》,GSMA,2019.6.27;
2.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8.30;
3. 5G標準凍結時間表,3GPP官網,2020.3.23
4. 《2019-2020中國開發者調查報告》,CSDN,2020.3.24
5.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5G車聯網商用沒那么簡單》,中國能源報,2020.1.13;
6. 《深度觀察報告:無線與移動領域》,中國信通院萬屹,2019.12.26;
7. 《2019年通信業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20.2.7;
本文來源于億歐,原創文章,作者:X科技實驗室。轉載或合作請點擊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來源: X科技實驗室
...【詳細】Windows 11已經要來了,你做好準備了嗎?
據外媒報道稱,微軟意外地發布了一份新的支持文件,證實Windows 11是真實的。在GitHub上,我們可以看到微軟的Azure文檔已經證實了Windows 10后續版本的存在。雖然這一泄漏似乎證實了Windows 11將與Windows 10共存,但它并沒有透露任何與它的全球發布時間表有關的信息。
暫時還不知道Windows Insiders是否會在公告的同一日期收到預覽版。雖然我們希望微軟能將預覽版的發布與官方活動同步。同時,我們也不知道穩定版是否會在10月發布。一種合理的可能性是,該更新將在假日季節在OEM合作伙伴的一系列新設備上一同發貨。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方面表示,正計劃為未來的Windows版本 "創新和開發令人興奮的傳感器技術"。作為Windows 11或即將到來的Windows更新的一部分,"用戶存在檢測"、手勢檢測和環境光等流行功能將得到改進,以 "實現Windows上令人眼花繚亂的用戶體驗"。
據熟悉該公司計劃的消息人士和2020年9月發表的一份文件稱,微軟顯然正在研究一種新的默認手勢體驗,它將位于用戶界面(和應用程序)的頂部,以允許在觸摸屏上進行類似觸控板的手勢操作。
"微軟正在考慮在Windows中引入更多基于觸摸的手勢,使用戶更容易使用觸摸完成各種任務,"微軟的Azure項目經理Pranav Hippargi在一份支持文件中寫道。
Windows 11的泄漏已經證實了重新設計的操作界面,它將改變開始菜單和任務欄按鈕的排列。與Windows 10X一樣,開始菜單和任務欄圖標現在居中,但用戶可以隨時從原生設置應用程序中把所有東西重新定位到左側。
一些重要的Windows 11變化包括開始、Windows搜索、菜單和其他窗口的圓角。微軟還對控制面板和設備管理器等傳統功能進行了更新,采用了圓角設計,并增加了Fluent Design設計語言的陰影效果。
除了這些外觀上的改進,根據泄露的構建和文件,微軟還被認為正在開發新的手勢控制和改進窗口排列體驗。
回顧2020年,在新基建的驅動下,數據中心正迎來發展的新契機。這一趨勢加速推動了DDR向更快、更高效的新一代產品迭代,國內各大廠商紛紛布局DDR5內存并力推其廣泛商業化。2020年7月14日,JEDEC發布了DDR5 SDRAM標準,標志著整個行業即將向DDR5服務器雙列直插式內存模塊(DIMM)過渡。DDR5內存帶來了一系列重要改進,有望幫助下一代服務器實現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以下是DDR5內存的五大亮點。
數據傳輸速率提升至6.4 Gb/s
內存帶寬的需求增長是永無止境的,而DDR5可滿足對速度的不懈追求。DDR4 DIMM在1.6 GHz時鐘頻率下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3.2 Gb/s,相比之下,最初版本的DDR5就將帶寬提高了50%,達到4.8 Gbps。DDR5內存的速率最終將比DDR4內存高出一倍,達到6.4 Gbps。在新增判決反饋均衡器(DFE)等新功能后,DDR5可實現更高的I/O速度。
更低的電壓帶來更低的功耗
DDR5內存的第二大改良是工作電壓(VDD)有所下降,進而帶來功耗的相應降低。采用DDR5之后,DRAM、緩沖芯片寄存時鐘驅動器(RCD)和數據緩沖器(DB)的供電電壓從1.2V下降到1.1V。不過,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時也需要注意,工作電壓(VDD)降低也意味著抗干擾裕量會變得更小。
全新的供電架構
DDR5內存的第三大改良是供電架構,這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變化。DDR5 DIMM將電源管理從主板轉移到了內存模塊本身,通過板載一個12V電源管理集成電路(PMIC)確保更加精細的系統電源負載。該電路會輸出1.1V的工作電壓(VDD),借助更好的板載電源控制優化信號的完整性和抗干擾能力。
通道架構更新
DDR5的另一大變化是采用了全新DIMM通道架構。DDR4 DIMM的總線為72位,由64個數據位和8個糾錯碼位組成。采用DDR5后,每個DIMM模塊都有兩個通道。每個通道均為40位寬:包括32個數據位,8個糾錯碼位。雖然數據位寬與上一代相同,總數都是64位,但DDR5的兩個通道彼此獨立,可提高內存訪問效率。此外,DDR5帶來了同一內存塊刷新的新特性。這一命令允許對每一內存塊組的一個內存塊進行刷新,而所有其他內存塊保持打開狀態,以繼續正常操作。因此,使用DDR5不僅意味著速率的大幅提升,其更高的效率還會放大數據速率提升所帶來的優勢。
在DDR5 DIMM架構中,DIMM模塊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獨立的40位寬通道,兩個通道共用寄存時鐘驅動器。DDR4中,寄存時鐘驅動器每側提供兩個輸出時鐘。而在DDR5中,寄存時鐘驅動器每側提供四個輸出時鐘。最大密度的DIMM可配備4個DRAM存儲器組,每5個DRAM存儲器(單面,半通道)為一組,可接收自己對應的獨立時鐘。每個單面半通道模塊對應一個獨立時鐘的架構能夠優化信號完整性,有助于解決VDD降低所導致的抗干擾裕量減小問題。
更高容量
支持更高容量的DRAM模組是DDR5內存的第五大亮點。利用DDR5緩沖芯片DIMM,服務器或系統設計人員可以在單裸片封裝模式下中使用高達64Gb的DRAM容量。而DDR4在單裸片封裝(SDP)模式下僅支持最高16Gb的DRAM容量。DDR5支持諸如片上糾錯碼、錯誤透明模式、封裝后修復和讀寫CRC校驗等功能,并支持更高容量的DRAM模組,這也意味著更高的DIMM容量。因此,DDR4 DIMM在單裸片封裝下的最大容量為64 GB,而DDR5 DIMM在單裸片封裝下的容量則高達256 GB,是DDR4的四倍。
綜合優勢
DDR5在其前代產品DDR4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優化,并在新的內存標準中引入了與提高速度和降低電壓相關的多種設計考慮,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信號完整性挑戰。設計人員將需要確保主板和DIMM能夠處理更高的信號速度,并在執行系統級仿真時檢查所有DRAM位置的信號完整性。所幸的是,Rambus等供應商提供的DDR5內存接口芯片能夠有效降低主機內存信號負載,在不犧牲時延性能的前提下,使DIMM上的DRAM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容量。
值得慶幸的是,Rambus的DDR5寄存器時鐘驅動器(RCD)改善了從主機內存控制器發送到DIMM的命令和地址信號(CA)的信號完整性。其兩個通道的總線都通向寄存時鐘驅動器,然后呈扇形散開到DIMM的兩側,有效減少了主機內存控制器觀察到的CA總線負載。Rambus的DDR5數據緩沖(DB)芯片將減少數據總線上的有效負載,從而在不犧牲時延性能的情況下,使DIMM上的DRAM具有更大的容量。
作為享譽業界的信號完整性(SI)和電源完整性(PI)領導者,在過去30余年中Rambus始終致力于為市場上最高性能的系統提供解決方案。Rambus DDR5內存接口芯片組可幫助設計人員充分利用DDR5的優勢,應對更多數據、全新CA總線和更高時鐘速度帶來的信號完整性挑戰。
其它參考資料
網址:Rambus DDR5 DIMM芯片組
博客:DDR5與DDR4:設計挑戰與優勢
6月3日消息,Steam公布了5月平臺用戶硬件調查結果。顯卡領域NVIDIA、AMD、Intel三家的份額比較穩定,只是大量普通顯卡被光追顯卡取代。在CPU領域,AMD份額一路猛漲,達到了30%。
作為全球營收最高的半導體公司,Intel一直是行業巨頭,它的核心業務就是CPU。然而自從AMD推出銳龍系列以來,整個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單核性能,還是多核性能,亦或是能耗比,AMD都逐漸處于優勢。
再加上AMD良心的營銷戰略,一代主板可以兼容三代左右CPU,大大降低了AMD用戶升級配置的成本,AMD市場份額一路飆升,直追Intel。
Intel幾乎是每一代CPU升級,用戶都需要更換主板,自己和代理商、主板廠商是賺的更多了,但用戶升級配置的成本卻變高了。就拿最近剛發布11代酷睿來說,基本只有八九個月的生命周期,今年下半年Intel就要發布新一代CPU,從14nm升級為10nm,但11代酷睿不支持上一代主板,它的主板又不支持下一代CPU。
還好的一點是,除了對配置需求太高的消費者,CPU并不一定每一代都要升級。正因如此,得益于前幾代酷睿的市場表現,Intel的CPU份額占比還是遠超AMD?,F在Steam平臺AMD CPU份額占比直追Intel,說明AMD的CPU銷量已經能夠與Intel勢均力敵,估計五年左右,AMD的份額占比甚至有可能與Intel持平。
盡管網絡已經如此發達,但大多數人對于CPU、顯卡等硬件的選擇仍然一竅不通。因此,不少消費者在購買電腦時會選擇請教一些懂行的朋友,這些人的意見對廠商產品銷量會起到不小的影響。
說句題外話,在最近的臺北國際電腦展,AMD又發布了FSR超分辨率技術,主要應用于顯卡,效果類似NVIDIA的DLSS,在不降低幀率的情況下,提高游戲畫面的清晰度。令人驚喜的是,不同于DLSS只能應用于RTX光追顯卡,FSR超分辨率技術已經覆蓋到了RX 500系列顯卡。
這些年來,AMD就是通過良心的定價、性能優勢,以及令用戶驚喜的技術升級,建立了口碑優勢,一句“AMD YES”響徹網絡。
再看看Intel,AMD已經用上了7nm工藝,明年就要上Zen4+5nm,它卻還是14nm。AMD選擇用性價比和實力吸引消費者,Intel卻搞起了網絡營銷,前面請了女權主義者楊笠,后面又找了流量明星王俊凱,很明顯是盯上了女性用戶。
然而有幾個女孩子會選擇Intel?她們自己買電腦M1 MacBook才是首選,至于安裝臺式機,肯定要找懂行的朋友做參謀。
來源:雷科技
...【詳細】在下沉市場,互聯網的能力與線下門店可以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過去兩三年時間里,京東一直在尋找答案。
隨著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在全國的遍地開花,答案日漸清晰。
618開局之際,京東發布了一份“開門紅超級戰報”。6月1日當天,京東憑借全渠道布局在線上線下同步掀起新一輪消費熱潮。其中,線下覆蓋30個省、270個市、740個區縣的電腦數碼專賣店,成交額同比增長高達210%。
門店的遍地開花以及成交額的倍增證明京東的下沉戰略初見成效,而市場打開之后,線下業態完成數字化轉型、門店服務能力實現進階、消費升級進程提速,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能夠創造的價值不再止于可量化的數據層面。
量變,正在促成質變。
終端為王的下沉
線下市場,終端為王。零售市場曾經的商業信條,在線上線下邊界日趨模糊的一二線城市或許已經失效,但在下沉市場,其依然是不二法則。
“有的時候明明知道京東的價格更便宜,但下沉市場的消費者還是習慣在線下購物,他的時間成本沒有那么高,出了問題直接拎過去就解決了,因為這種消費形態在父母那一輩早已形成”,京東電腦數碼事業部全渠道業務部總經理王立品表示。
京東選擇借助線下門店這個切入點下沉,也正是因此。
“當時京東方面找到了我,給我介紹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線下優勢,并對我的門店和經營理念進行了近一年的慎重考察。”在邊陲小城滿洲里開了9年電腦店的侯強談起與京東簽約時的場景,那時的他并沒有意識到,簽約京東之后自己門店營業額會實現質的飛躍。
侯強的五顆星電腦店搖身一變,掛牌京東電腦數碼-呼倫貝爾五顆星店,類似的故事在全國其他幾百個縣市里還在陸續上演。侯強也由此和全國消費者共同見證了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從0到1的成長歷程。
最直觀的證據是門店的快速拓展。2018年,線下戰略正式啟動,同年建店50家。2019年,店面數量突破200家。兩年的摸索過后,2020年開始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換擋提速。截至今年3月份,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門店數達到847家,彼時,其在全國覆蓋了645個區縣。再然后便到了618,戰報顯示,門店已經在全國30個省扎根,覆蓋區縣進一步拓展至740個。
遍地開花的同時,交易規模在持續膨脹。以618為例,去年大促期間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成交額同比增長232%,今年在此基礎之上再翻兩倍,增幅達210%。其中,最能夠代表下沉消費的縣城市場,今年6月1日當天的成交額同比增長180%。
業務順利拓展,消費熱情亦被激活,專賣店模式的效力正在顯現。
財報中下沉市場的增長,也在佐證全渠道布局之于京東的貢獻。2021年第一季度,京東集團凈收入為2,0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平臺年度活躍購買用戶數達4.998億,同比增速29%。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80%新增用戶來自下沉市場。
遍地開花的方法論
說完是不是,再問為什么,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何以在下沉市場取得成功?
與傳統電腦店相比,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不止是為線下門店冠上“京東”的名字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一系列能力、資源的輸出,這也正是其能快速復制的秘密所在。
首先,依托數據、技術優勢,把線上線下經營鏈路打通,線下門店完成了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
在武漢經營電腦店多年的陳誠,對此感觸頗深。“加盟京東后,我店里產品品類超過200多種,SKU十萬多種,徹底彌補了單一品類門店的經營空缺。京東的大數據也是對門店開放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周邊用戶的購買習慣,更清楚用戶需求。”陳誠表示。
從他這番話不難看出,潛入下沉市場,京東有備而來。從最初的建店到經營中的選品再到導流環節,京東都為線下門店準備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比如,京東使用飛熊系統對周圍商圈的商業形態、居民畫像、地理位置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科學地解決選址難題。然后,飛熊系統還能對周邊的產品進行分析,展現消費者對不同品類的偏好、評價等,進而為門店精準推薦熱門商品。
又如,線上與線下流量的轉換方面,京東則充分發揮了平臺的引流能力。而且,線上的導流為門店消解了空間維度的物理限制。比如依托線上平臺,門店的服務半徑得以拓寬,同時,店鋪還擁有了可以無限擴容的云貨架。
其次,服務也是線下門店競爭力提升的關鍵指標,京東針對下沉市場的特點專門制定了進階計劃。
今年京東聯合聯想、奔圖、極米、華碩、榮耀、AMD等多家企業共同啟動了“JD+N”項目,意在為下沉市場培養專業的電腦數碼產品銷售人員,建立從業人員的行業新標準。此前參差不一的服務市場,由此迎來一支正規軍,這意味著“JD+N”項目在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推動之下,下沉市場整體的服務水平必然得到改觀。
目前,“JD+N”項目以及為PC消費者準備的“享京服”都已在侯強的門店里落地,“這些服務讓我們的門店更有意義了。”他自豪地說道。
最后,京東在后端對供應鏈的整合應用于前端的門店,會使門店能力邊界不斷延伸。簡而言之,門店只是一個載體,其內部的商品、服務以及各項能力可持續更新、升級。
比如與京東到家的渠道、運力打通之后,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具備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銷售服務,同時把一二線城市的一小時達購物體驗復制到了下沉市場。數據顯示,6月1日當天,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1小時達訂單量環比5月日均增長達60%。
良幣驅逐劣幣,京東介入之后,門店各方面的實力顯著增長,且轉化成實打實的訂單增長,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遍地開花也就成了必然。
量變到質變
從0到1的基本實現了全國范圍的覆蓋,這是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量變。繼續推進,量變將促成質變。
基于目前客觀情況可以預見,其質變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對于京東來說,線下門店會成為平臺在下沉市場立穩的地基。
往下沉市場走,是京東整個集團的戰略。對線下終端的發力,京東不只布局了電腦數碼專賣店,還有京東家電專賣店、京東京車會、京喜便利店等諸多門店。這般全渠道布局之下,很多業態對應的細分市場其實都尚是未被充分開發的藍海。
比如電腦數碼市場,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經占到整體網民的三分之一??稍赑C滲透率指標上,城鄉發展極其不平衡,城鄉差距高達5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下沉市場蘊藏巨大增長空間。根據前文提到的競爭優勢和增長表現,線下門店對用戶消費需求的承接,無疑就是在為京東夯實地基。
另一方面,之于下沉市場而言,京東的到來推動了零售行業的科技普惠。
傳統電腦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從業人員職業發展受限,消費者購物體驗多年未有改善,在京東進入之前,下沉市場的電腦數碼線下零售和一二線城市的中關村賣場一樣,已然失去了生機。但不同的是,其并沒能像一二線市場那樣及時擁抱互聯網,順勢完成升級。
供給端,京東提供智慧零售解決方案。需求端,京東帶去了不輸于一二線城市的購物體驗。從這個角度理解,京東實際上是在為下沉市場搭建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基礎設施。
特別是在某些偏遠地區,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價值進一步放大。
張勇經營的伊寧市區解放西路的門店就是這樣的存在。伊寧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位于新疆西北邊陲。若論面積,伊犁州比十五個北京還要大,而張勇的門店則覆蓋了全州的八縣兩市,承接伊犁河谷四面八方的業務量。背后正是依托京東的智能零售解決方案和全渠道銷售服務。
伊寧的張勇,還有前文提到的滿洲里的侯強、武漢的陳誠,作為京東電腦數碼專賣店的經營者,他們的經歷只是京東介入、改變下沉市場的縮影。隨著戰略繼續推進,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普惠運動還將深入更多縣市。
也就是說,量變還將持續,質變已然顯現。
來源:熊出墨請注意熊出墨請注意
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今年全球范圍內芯片供應非常緊張,嚴重影響到很多企業的產品生產,也導致市面上多數商品漲價。在今年,誰手中握有大量的芯片,誰就是真正的勝利者。
可以看出,芯片不僅重要,價格也相當不菲,所以有不法分子就開始盯上了這種產品。6月18日,據香港文匯報消息,中國香港屯門16日發生一起搶劫案,一群劫匪搶走了價值約418萬元的電子芯片。目前相關警方已經展開行動,正在追緝逃匪和貨物下落。
據了解,遇劫者徐某是一家物流公司跟車工人,有人雇傭物流公司將14箱總價65萬美元(約418萬元人民幣)的電子芯片,運往屯門河口街某大廈的倉庫存放,但消息疑似外泄遭遇匪徒搶劫。物流公司的貨車到達大廈后,徐某將14箱芯片推進升降機并準備送往8樓貨倉。突然三名劫匪尾隨進入升降機,對徐某施暴后搶走貨物并迅速逃走。
這樣的劇情,不免讓人聯想到香港警匪片。電影中經常出現類似搶現金、珠寶的案件?,F實中的劫匪更加與時俱進,直接搶芯片了。不得不說這幾位劫匪很懂市場行情,知道目前芯片比較緊缺、值錢。
很多網友好奇,這些劫匪搶了芯片要怎么賣出去呢?是想通過黑市出手賣掉,還是以此來勒索相關的公司或企業呢?小雷覺得劫匪不太可能自己將芯片封裝等設備,最終還是得轉手賣出去的,很多芯片都有對應的序列號或編碼,想要搜尋應該還是很有機會的。
也有大量網友表示,這劇情可以當做警匪片新題材了,還建議拆彈專家3、王晶導演趕緊安排一下,說不定今年的賀歲檔港片就有了。不僅是劫匪思想與時俱進,網友們的腦洞也非常大。不過,這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案情,真的不是在拍電影。
不得不說,香港的劫匪越來越喪心病狂了,去年就有消息報道,香港三名男子搶走600多卷衛生紙。更早的時候,香港海關也查獲了一起奶粉走私案,扣查450公斤奶粉,抓獲49人。
感覺市場缺什么,香港劫匪就對什么產品下手,真的是一點都不挑。有網友調侃,希望能聽到搶顯卡的報道。小雷希望香港警方能早日抓獲犯人,盡量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來源:雷科技
...【詳細】作者:JK
前段時間,有幸得知一份目前在美國白宮傳閱的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名為《非對稱競爭》。該報告主要希望美國政府在不升級矛盾和沖突的情況下,來應對近年來中國在多個領域的崛起,通過該框架來確保未來美國在全球競爭中處于領導者地位。該報告是去年由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和賈里德·科恩創立的中國戰略小組發布的,15名小組成員中有專門研究中國的學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領先的量子工程師等。
在看報告之前,特地學習了解了什么是非對稱競爭??赐甓x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稱之為《非對稱競爭》了。
非對稱競爭模式的定義:它是企業在資源、資產上的能力相對于領先者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如何完成跟領先者的戰略統一,從而完成超常規增長的一種模式。非對稱有別于藍海戰略,藍海就是完全躲避了龍頭老大,非對稱就是在紅海中進行較量的思維方式。非對稱的核心是創造成長型企業和領先者的一種競爭態勢,我們管這種競爭模式叫非對稱競爭模式。
那么究竟報告中是如何建議通過非對稱競爭來應對中國的挑戰呢?為了讓讀者直觀清晰的了解報告中的內容,我進行了精煉并形成了直觀的框架圖。
那么接下來就一起看看戰略小組在關鍵技術、平臺和標準、外交聯盟、人才、供應鏈以及政府組織優化重構等方面是如何分析和提出應對措施的!
關鍵技術
非對稱競爭中核心就是就抓住主要矛盾,全球地位的領先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領域和技術都需超過競爭對手,只需在關鍵戰略中最大化競爭優勢。那么戰略小組又是如何得出圖中的三個關鍵技術:芯片、基因工程和稀土呢?報告中主要提到了四個標準來定義關鍵技術。
卡脖子技術:某項技術能夠控制阻止其他多項技術的發展,是重要組件上的關鍵路徑,其依賴關系很難轉移至其他國家。例如:華為需要依賴高通芯片技術進行運營,中國的稀土資源世界第一,其中重稀土中國特有,是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
護城河:某項技術或者產品能夠增加國家防御能力,具有很高的競爭壁壘,能夠長期處于領先地位。這里并沒有提到某個技術,但報告中對該問題的思考中提到護城河到底有多深,是否能夠全球部署,護城河又能維持多久?護城河持續多長時間取決于資源規模(人才,資金,基礎設施)和信息不對稱。
攻擊點:某項技術能夠威脅到國家安全,例如關閉某些關鍵系統,是否會影響到其他國家。比如美國的GPS對伊朗關閉后,導致伊朗的軍事導彈失去了作戰能力。中國與伊朗日前的25年合作協議中就包含了北斗定位導航。
加速器:某項技術能夠加速其他技術的衍生和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石。例如:半導體直接影響到5G、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
因此根據四大標準,報告中列出了目前在中美競爭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下一代芯片技術和基因編輯工程。
基因編輯使得科學家可以編輯生物體的DNA,通過添加、刪除或更改基因來進行測序。很顯然,美國這次在COVID-19中大膽的將利用mRNA技術生產的疫苗直接接種在人體上,雖然很危險,但我們能夠看到美國制藥行業在創新技術上的使用非常激進,也帶來了其領先地位,相反中國目前更多從安全的角度為民眾接種的是滅活疫苗。根據框架,該技術還能促進其他技術的發展,能夠加快對農業、癌癥和遺傳病的研究?;蚓庉嫹矫嫣幱陬I先地位后便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設立標準,創立監管聯盟。
下一代芯片: 芯片是電子和計算領域的關鍵組件,如今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任何電子設備都需要芯片,我們從未像以前一樣如此需要芯片。前不久爆出的蔚來因為缺芯導致的產線停產正在汽車行業不斷蔓延開來,而芯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可以啟用計算跟蹤或者遠程禁用,想到這種場景不禁讓我倒吸一口涼氣!芯片作為計算力也能夠加速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如腦機接口。
平臺和標準
去年在拜讀趙興峰老師的《數字蝶變》一書中學習到的企業1.0到4.0的不同狀態,這里也分享給大家。
企業1.0,零維的企業做公司
企業2.0,一維的企業做產業鏈
企業3.0,二維的企業做平臺
企業4.0,三維的企業做生態
同樣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是如此,報告中提到美國政府應該努力塑造自己的數字平臺生態系統,并與其他國家合作。今天的美國在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中國近年來發展出來的社交媒體、電商和搜索引擎等充分依托中國的人口紅利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以報告建議建議將數字世界打入到監管孤島或完全專注在美國市場。報告提供了相應的決策樹來幫助政策制定者考慮何時對市場進行干預。
重要性:具有戰略意義的平臺可以從根本上啟用或損害運行良好的民主。其可能存在的風險示例:
自由公正選舉的威脅(錯誤信息宣傳、投票抑制、社會不和諧)
對公民和人權的威脅(侵犯隱私、監視和審查制度)
對國家安全和主權的威脅(敏感數據盜竊、規避制裁)
如何衡量平臺的價值:
使用平臺的人數
在平臺花費的時間
平臺驅動產生的收益
戰略小組給出了清晰的衡量案例:指出搜索引擎、社交媒體、應用平臺等為關鍵平臺。
同時針對可能存在的平臺依賴,也存在潛在的補救方案,通過一系列措施可以緩解對美國的利用損害。
接受對中國公司擁有的重要平臺的依賴
與中國政府談判達成的具體優惠
我們要求中國公司遵守的具體技術要求(例如數據存儲、數據隱私、端到端加密、代碼審核、開放標準等)
主動啟用技術以減輕未來風險
不得已情況下可以選擇禁止
去年的TIKTOK被特朗普政府強制要求出售、代碼審核的事情正是這一系列補救方案的真實體現。
外交情報 + T12聯盟
談完了關鍵技術和平臺,我們再來看看一度被特朗普玩壞的美國外交,很顯然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更加善于結盟。報告中著重提出了多邊主義,報告建議建立基于締約國和關鍵基礎設施公司的新型多邊機制來創造一致性戰略條件,從而使美國重回全球舞臺的領導地位。
目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和數字絲綢之路以及在聯合國標準制定機構上與美國正在展開全球范圍內的競爭,美國并不希望看到兩種不同路線的發展,更希望通過建立新的多邊框架來建立起關鍵性的反擊。戰略小組提出建立“T12聯盟”,其中包括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荷蘭、韓國、芬蘭、瑞典、印度、以色列和澳大利亞,他們認為這些國家是與美國價值觀相同的,更容易加強彼此的合作。
同時以T12聯盟為基礎,建立新的國際技術金融公司,將貸款和貸款擔保拓展至發展中國家尋求與價值觀一致的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來應對數字絲綢之路;同時為中低收入國家提供參與到可信賴的供應鏈建設中,建立創新中心與本地大學合作,培養本地人才等。
通過新的多邊主義,讓中小國家來領導一些試點項目,給你口蛋糕吃,讓這些中小國家成為T12聯盟的技術進步的合作伙伴。
標準的制定無處不在,搶占到標準制定的優先權會為該國家在今后的發展提供巨大保障。因此報告也建議通過T12聯盟的努力建立新技術的標準制定機構。創建多邊信任區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美國領導地位,輸出美國價值觀,已實現美國定義的全球一體化。
相比中國,美國正在遭受科學技術的困擾和情報方面的劣勢,中國特有的組織形式確保了政府能夠從國有和民營企業獲得的情報中收益,但美國政府很難從私人機構出獲得情報。戰略小組意識到美國不再是全球科學技術的霸主,1960年美國的R&D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但現在卻不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正在信息技術方面進行持續監視,超過60,000名的情報收集和分析人員在65年來一直獲得國家的大規模支持,美國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差距。
為此,報告提出了一些措施,如:
建立一個開源的國家科技分析中心(NSTAC),不僅僅是局限在目前的五眼聯盟
建立機制使公共和私人機構可以分享情報
確定如何利用私營部門的預測功能應對安全問題
中國日益增長的AI能力帶來的威脅需要新的情報能力來打擊
提高美國情報體系人員的技術能力
建立由事先經過批準的外部專家組成的情報后備隊,可以要求發出通知以將其專業知識用于特定問題、
人才戰爭 + 供應鏈
為了繼續引領全球技術,報告指出需要進一步開發、吸引、發展和保留人力資本。其中提出了四個主要工作重點:
優化出入境和高技術移民政策(增加簽證名額、減少綠卡申請積壓、提升“特殊移民身份”獎勵至每年10,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就地工作的海外實驗室機會等)
優化教育系統(在拜登的2萬億基建計劃中,希望用1000億美元來升級和建設新的公立學校、要求將所有聯邦STEM撥款的10%用于教學,以確保未來的人才投資)
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通過物理協同辦公促進創新生態系統蓬勃發展(對應到拜登2萬億基建計劃中則是投資2130億美元,用于建造和翻新超過200萬套房屋,向超過35%的無法訪問高速Internet的農村美國人提供寬帶)
通過自動化升級完成制造業回流,創造出每小時20-30美元的工作機會,利用職業培訓為技術工人提供獎勵和貸款并標準化技術工人認證,增強其可轉移性。
通過四大方面形成人才戰爭中的閉環,確保美國在制造業回流,高端研發人員等方面能夠助力美國的發展。
與此同時,更具彈性的供應鏈能夠讓美國減少受到中國的控制,COVID-19疫情的發生以及蘇伊士運河被堵事件都體現了靈活彈性穩健的供應鏈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良好保障。但供應鏈的高效需要在基礎設施、自動化等方面進行大量投資,為此拜登的2萬億基建計劃也是為了去提升國家的供應鏈能力。
對于評估關鍵供應鏈,確定需要受保護部分,戰略小組提出了如下過濾器,我們也一起來思考一下:
產品是否容易受到出于政治動機的供應限制
產品的來源是否是與已知的侵犯人權行為有關的實體
如果前兩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是正確的,是否存在合理的可獲得的替代品,是否需要快速開發
我們是否愿意承擔保護產品或供應鏈的成本
其中強調了積極開發半導體、DNA測序儀和合成儀和基因組數據,在美國失去控制權之前需要積極開發人才和技術,這是引領科學技術的核心資產。
報告中赤裸裸的提出,在短期內,美國應該為中國準備更積極地發動進攻,部署強制性的經濟措施和法律,例如稀土出口,新不可靠的實體名單,完善的反壟斷法,甚至逮捕高管或其他在中國居住的美國公民。
最后報告還指出了如何對美國現有的政府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將國家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其中涉及新設國家安全技術副總顧問、總統助理(或總統副助理)和國民副主席的新職位,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新興技術局、戰略規劃局,OSTP-NSC集成等,在這里就不贅述了,對該報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公眾號并回復“非對稱競爭” 獲取下載地址。
事實上,我國領導人很早之前就提出了非對稱性“殺手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3月就論科技趕超戰略中就提出“ 我們科技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發揮自己的優勢”,“應該有非對稱性‘殺手锏’,不能完全是發達國家搞什么我們就搞什么。”
我們科技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對稱”趕超戰略,發揮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到二〇五〇年都不可能趕上的核心技術領域,要研究“非對稱”性趕超措施,在國際上,沒有核心技術的優勢就沒有政治上的強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軍事上也是如此。
總結來說,報告提到的策略很全面,但究竟有多少能夠實施落地不難讓人產生疑問,拜登的2萬億到底有多少能落到實處也不得而知,而中國所擁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個又一個5年規劃才能夠將中國復興之路的戰略堅定落實。
來源:非正式科普非正式科普非正式科普
在外界三番五次的猜測中,滴滴出行上市的消息終于塵埃落定。
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國SEC遞交了IPO申請,計劃以代碼“DIDI”登陸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
自2012年上線,滴滴在這近9年的時間里,從一家小小的初創公司,經歷了在中國互聯網商業世界中所有可能的跌宕起伏,一路頑強戰斗,成為了今天中國出行市場中不容被忽視的公司。
此次滴滴遞交的招股書中,并未對外披露擬發行的股票數量和價格區間。但根據 PitchBook 的數據,滴滴在去年8月的一輪融資后估值為620億美元;彭博稱,滴滴在非公開市場的估值已達950億美元;而據市場人士分析,滴滴在上市時的估值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
對于滴滴而言,這場上市也意味著新的起點,我們可以從其招股書和近期動態中發現,滴滴已經將國際業務作為未來發力重點之一。目前,滴滴已經進入海外14 個國家,在曾經是Uber海外第一大市場的拉美市場,滴滴已經拿下網約車超四成份額。
滴滴和Uber,這兩大共享出行巨頭,已經在新的國際戰場再次相遇。
01
滴滴的面紗:網約車盈利,發力國際市場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約4000多個城鎮開展業務,提供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服務。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達到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
中國依然是滴滴的主戰場,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戶,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
從單量和交易額來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里,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為4100萬單,全平臺總交易額為3410億元人民幣。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時間內,平臺司機總收入約6000億元人民幣。
招股書也公布了滴滴具體業務的收入情況。2020年,滴滴的三大業務——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收入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人民幣。
其中,中國出行業務包括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業等業務;國際業務包括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務;其他業務包括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業務。
國內出行業務是滴滴的業務核心,占滴滴總收入的90%以上。2018年,滴滴國內出行業務為1332.07億元,2019年同比增長11.06%至1479.4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略有下降。但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第一季度,該業務收入達到392.35億元,同比增長107.1%。
2020年5月,柳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滴滴的核心業務已經實現了盈利。從招股書中可以看到,滴滴的中國出行業務在2019年實現調整息稅前利潤38.4億元,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分別為39.6億元和36.2億元。2020年,滴滴的中國網約車業務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3.1%。
但滴滴整體盈利狀況依然有待改善。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別凈虧損149.79億元、97.33億元及106.08億元。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首次季度盈利,凈盈利54.83億元,主要歸功于投資收益的大幅增加。
另據招股書顯示,軟銀為滴滴第一大股東,持股21.5%,Uber和騰訊分別持股12.8%、6.8%。但最大股東軟銀委派的董事會成員Kentaro Matsui將在滴滴上市時辭任董事,也就是說,軟銀將退出滴滴董事會。
在IPO之前,滴滴創始人、CEO程維持股7%,聯合創始人、總裁柳青持股1.7%。根據中概股常規的同股不同權的安排,程維柳青合計擁有超過48%的投票權,包括程維、柳青在內的滴滴管理層擁有超過50%的投票權。這也意味著,滴滴管理層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
據投中網報道,滴滴背后有著豪華國資股東,包括招行、建行、交行,中金、中信、中投,以及一系列央企和地方國資背景的產業投資基金。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2015年以來一共有近20家國資背景的投資人投資滴滴,大致可以分為銀資、險資、國企的產業投資基金和一些政策型的投資基金。
對于此次募資的用途,滴滴在招股書中披露: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擴大中國以外國際市場的業務;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用于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剩余部分可能用于營運資金需求和潛在的戰略投資等。
可以看出,國際市場業務,對于現在的滴滴來說,已經被放在了優先級極高的位置上。
招股書顯示,滴滴國際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4.11億元,2019年的19.7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3.33億元。盡管有海外疫情影響,滴滴的國際業務在2021年一季度依然保持了增長,同比增長4.82%至8.04億元。
02
滴滴和Uber再次正面相遇
滴滴對國際市場的重視和發力也意味著,兩大巨頭出行平臺,滴滴和Uber,正在新戰場再次相遇。
2015年,在中國的網約車大戰中,滴滴先后打敗搖搖招車、大黃蜂,2015年與快的合并。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場戰爭已經進入尾聲時,Uber對滴滴發起了挑戰:2015年亞布力夏季高峰會時,Uber總裁Travis Kalanick曾來中國與滴滴談判,滴滴要么接受Uber投資40%的股份被收編,要么就被Uber打敗。
滴滴拒絕了收購提議。Uber帶著在海外市場的成功經驗和巨額資金,進入中國市場,發起了新的競爭。
這場競爭最終于2016年結束。在滴滴和Uber的共同投資人軟銀的撮合下,Uber沒能實現吞并中國市場的計劃。2016年8月,滴滴合并Uber中國,Uber和滴滴互相參股,互為董事,Uber中國所有的品牌、業務、數據、渠道、人員、設備全部并入滴滴。
這次合并之后,中國的網約車競爭這才終于暫告一個段落。
但滴滴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2017年底,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程維表示,滴滴是一家戰略驅動型公司而非機會驅動,談及戰略方向,他將國際化放在了首位,并表示,滴滴要做更高維度的事情,要去全球市場,去和Uber和Google競爭。
資料顯示,滴滴的國際化開始于投資模式,曾先后投資了Lyft、Grab、ola、99等公司;自身參與國際業務的時間則始于2018 年,并于2020年持續加碼。目前,滴滴已經進入墨西哥、巴西、巴拿馬、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14 個國家。
滴滴國際化重點布局的區域首先在拉美,這里是世界上移動互聯網和移動出行增長最迅速的市場,也曾是Uber在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2020 年第三季度,因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Uber 在拉美地區的收入同比減少了 40%。與此同時,滴滴在墨西哥市場占有率超過了Uber,在拉美地區,滴滴已經拿下網約車超四成份額,成為拉美第二大網約車平臺。
據招股書顯示,滴滴 2018 年、2019 年、2020 年營收分別為 1353 億、1547.86 億、1417.36億元,而 Uber 這三年對應的營收分別為 664 億、830 億和 709 億元。
雖然滴滴和Uber的業務結構和收入計量方式不同,營收數據不能直接對比,但依然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滴滴與 Uber 都經歷了營收下滑,得益于中國疫情的防控局勢良好,滴滴的營收同比下滑為8.4%,Uber 則同比下滑了 14.6%。
據滴滴招股書所披露的數據,相較于滴滴在2021年第一季度平臺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1.56億、年活躍司機總數為1300萬的數據,同期,Uber平臺的月活躍用戶數則為9800萬,活躍司機數量為350萬。
招股書還顯示,滴滴在中國以外地區的平均每日交易量,2019年為180萬次,2021年則增長到460萬次,海外的年度活躍用戶,從2019年的2300萬增加到了2021年的6000萬。
此外,滴滴也已經在為國際市場做內部調整。不久前,滴滴還成立了國際化順風車事業部,并著手準備開拓歐洲、中東、非洲等除拉美之外的新市場。此外,滴滴也正在海外市場積極拓展外賣業務。據公開資料,滴滴外賣業務目前主要在巴西、墨西哥、日本開展。
國際市場對于滴滴來說,是另外一片廣闊天地。據CIC數據,2020 年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和非洲以及亞太地區(不包括中國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1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17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3.2%。
“我們渴望成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盡管我們起步于國內,但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程維和柳青在滴滴招股書創始人信中說。
03
要講一個不同于Uber的新故事
雖然在短時間內,滴滴免不了和Uber會繼續短兵相接,但從整體來看,滴滴正在描述的故事,和Uber的故事已經不太一樣了。
對于滴滴目前的商業生態,在招股書中被其歸納為“四個核心戰略版塊”“三大業務”以及“雙飛輪”。
其中,被滴滴定義為構建出行未來的“四個核心戰略版塊”分別是共享出行平臺、車服網絡、電動車以及自動駕駛。“雙飛輪”指的是,隨著整體共享出行市場的持續增長,滴滴的共享出行、車服以及電動汽車網絡將會創造雙飛輪效應,使司機、乘客和平臺都能從中獲益。
來源:滴滴招股書
在網約車領域,2020年9月,滴滴正式推出旗下網約車品牌“花小豬”,并重啟“快的”品牌,宣布旗下出租車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圍繞網約車,滴滴還在去年針對前端租賃市場的整個產業鏈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試圖在商品、招募、交易、交付等四個環節進行“全鏈路”式管理。
在電動汽車領域,2020年11月,滴滴發布了與比亞迪聯合研發的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這也是滴滴首次正式涉足汽車的硬件制造領域。2021年4月,有媒體報道稱,滴滴已經開啟了造車項目,由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負責。
在滴滴的四大戰略中,自動駕駛被滴滴視為是其未來出行設計的終極目標。
2016年,滴滴開始布局自動駕駛業務。2019年8月,滴滴宣布旗下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專注于自動駕駛研發、產品應用及相關業務拓展。2020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完成由軟銀和滴滴等領投的5.25億美元A輪融資。此次融資之后,滴滴自動駕駛估值達到了34億美金。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滴滴自動駕駛團隊人數超500人,擁有超過100輛自動駕駛汽車的車隊,并成為首批在上海獲得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企業之一。截至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已在上海、北京、美國加州等多個地方獲得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資格。
程維在去年11月份就曾公開預測,2025年,搭載自動駕駛的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艙,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而反觀Uber,則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2019年5月10日,Uber 以45美元的發行價登陸紐交所,但上市即破發,市值縮水至不到700億美元。為了提高表現不佳的股價,Uber開始了對業務線和員工團隊的 “瘦身自救”計劃。
2020年年中,Uber決定裁員約四分之一,剩余員工約為2萬人,2020年12月,Uber將旗下巨虧的自動駕駛子公司進行了出售。裁員和剝離子公司后的Uber,在2021年一季度,凈虧損同比大降了96%,并將業務重心轉到了能夠“造血”的外賣業務上。
據Uber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其外賣業務收入連續第兩季度超過了核心打車業務的收入,其中打車業務收入為13.65億美元,同比下降53%;而外賣業務收入為14.51億美元,同比暴增 125%。
在招股書中創始人信中,程維和柳青講述了做出這一戰略選擇的原因。
在他們看來,要想徹底變革整個出行領域,就必須跳出已經建成的網絡,超越現有的安全標準,在本質上轉變滴滴目前業務的核心,也就是汽車本身。滴滴之所以會選擇自己設計專用于網約車服務、為共享出行設計的電動汽車,繼續投資于自動駕駛技術,并搭建支持新一代汽車的基礎設施網絡,對于司機、對于消費者、對于地球都是有益的。
“我們相信,共享出行的生活或方式會越來越成為趨勢和潮流,20年后共享出行普及率將內從目前的2%提高到24%,甚至更高。這將為司機、乘客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創造一個更大的、更有價值的生態系統。”程維和柳青在信中稱。
經歷了起起伏伏的滴滴,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相較于Uber發力外賣“止血”,滴滴依然通過各種方式,在保證原有業務能夠逐步實現盈利的前提下,更長遠地投資于跟共享出行相關的業務。這是一個更宏大、更困難但也帶來更大想象空間的一個故事。
“安全事故、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和找不到停車位將成為歷史。在寒冷的雪夜被困在路邊,艱難地想方設法回家,這種經歷有一天會成為父母給孩子講述的陳年往事。”從成立到發招股書,9年過去,滴滴這么描述了自己在未來的遠大夢想。
此內容為鞭牛士原創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