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6 月 18 日消息 一位知情人士向亞洲區塊鏈智庫媒體 PA News 透露,四川雅安能源局、科技局多個部門今天召開會議并作出決議,將對雅安比特幣挖礦企業進行清理整頓。
此外,已有礦主接到通知稱因 6 月 17 日四川雅安市政府會議,討論關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挖礦事宜,本地區所有電站 22:00 之前關機自查,具體通電時間明日會議結束后另行通知。
IT之家曾報道,國家能源局四川監管辦公室剛剛召開了虛擬貨幣“挖礦”有關情況調研座談會。
根據國家能源局有關要求,為充分了解四川虛擬貨幣“挖礦”相關情況,由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分別匯報了其各自供區內虛擬貨幣“挖礦”有關情況及相關建議、關停虛擬貨幣“挖礦”對今年四川棄水電量的影響分析。
從此來看,相關部門已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挖礦這類淘汰產業的興起做出決策,雖然無法預料后事如何,但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除了汽車,鋰電化還在這些領域發生:飛機、船舶、工程機械、自行車、電動工具……
汽車行業,正在全面電動化,目前風頭正勁,大家關注度很高。
但別忘了,鋰電化是一個社會大趨勢,不僅僅在汽車行業發生,還有很多個領域。比如消費電子:手機、筆記本電腦、TWS耳機、電子煙、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不過這些領域基本已經完成鋰電化。鋰電池在這些領域已經應用很成熟,增長空間不大了。
而飛機、船舶、工程機械、自行車、五金工具、儲能等領域,鋰電化和汽車行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樣具有很大的投資機會。
飛機:
2019年10 月 28 日上午,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架四座電動飛機 RX4E在遼寧沈陽財湖機場首飛成功。四座電動飛機 RX4E 飛機是由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全新研制的新能源通用航空產品,飛機翼展 13.5 米,機長 8.4 米,起飛重量達 1200 公斤,續航時間 1.5 小時,航程 300 千米。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未來三到四年內,每公斤 400瓦時的電池極有可能出現,并且不是一次性電池,而是會大規模量產的電池,可以應用于電動飛機。
日本電裝和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在電動飛機推進系統的業務領域簽署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包括電動飛機推進系統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以及售后服務。兩家公司先投入發展空中出租車及貨運機等城市空中交通,并且正在推進相關項目,計劃在2022年實施電動飛機推進系統的飛行實驗。
德事隆公司表示,該公司為其電動飛機產品成立了一個名為eAviation的新部門。
美國航空航天局 NASA 機構的電池研發部門 SABERS,決定從零開始為電動飛機打造固態電池。研發部門的目標是打造比現有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新型電池,并且不會隨時間推移而損失容量,起火風險也會更低。
2021-05,美國電動飛機制造商Beta Technologies宣布,在A輪融資中獲得了3.68億美元的投資,由富達管理研究公司(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領投,亞馬遜“氣候承諾基金”(Climate Pledge Fund)跟投。
當升科技 (300073)的動力正極材料已經成功應用于國內電動飛機領域。
國際民航組織(ICAO)預計,2030 年左右實現電動飛機商用,但主要用于小型飛機。2050 年實現20 人以下的小型飛機電氣化,100 人以下的小型飛機的混合動力部署。
船舶:
在2019年12月3日的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展上,中國船級社發布《純電池動力電動船檢驗指南》,并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君旅號300客位電動船”定向發布會,該船是國內首艘通過指南檢驗的純電池動力客船。
2020年1月18日,由廣州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造的2000噸級新能源純電動散貨船“河豚”號貨船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鋰電池為船舶唯一動力的內河千噸級貨運船舶。前不久,亞光科技68FT(英尺)鋰電池動力游艇亮相2021第八屆亞洲游艇博覽會,該游艇配置700kWh寧德時代高性能磷酸鐵鋰電池,具有6小時長續航力,24小時智能遠程監護。
據國際市場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的《2015-2024全球電動船舶、小型潛艇及自動水下船舶的市場報告》,電動船舶市場正在快速增長,預計到2024年全球電動船舶市場規模將達到73億美元,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電動化船舶在國外發展較早,主要應用于小型豪華游輪、客船等要求較高的船舶。隨著鋰電技術成熟,成本下降,我國船舶電動化正在加速推進,以成倍速度增長。南京、武漢、新疆等多個湖/河景區正在推動船舶油改電工作;武漢長江渡輪、珠江客輪、上海安吉-黃浦渡輪
在推行純電動示范船項目。目前,上海瑞華、中船重工等造船企業紛紛開始設計制造電動船舶。
目前國內船舶電動化比例不足 0 .1 % ,面向未來百億市場。目前根據中國船級社(CCS)的船舶登記數據,2017 年我國內湖船舶凈重噸位為 2.19 億噸,2018 年內湖船舶凈重噸位 1.95 億噸。GGII 調研數據顯示,2018 年電動船舶鋰電市場總產值 0.44 億,實際船舶電動化比例僅 0.016%。按 5 0 %的電動化率計算,對應 585- - 660 億元市場空間。
國內鋰電池企業也紛紛進入。
億緯鋰能是最早進入船舶領域的鋰電池廠家。早在2016 年,億緯鋰能的船用動力電池就獲得了中國船級社認證。2020年6月,國內首艘大型純電動商旅客船“君旅號”在武漢投入運營。“君旅號”采用“全鋰電池動力+吊艙推進器”的動力系統,船上安裝有重達25噸的大容量鋰電池組,整船電池容量為2.28MWh,相當于50輛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該船采用億緯鋰能配套的磷酸鐵鋰電池。
2019年1月,寧德時代與中國船級社(CCS)武漢規范研究所在福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一鋰電池巨頭企業也正式進入船用市場。2020年搭載寧德時代電池下水的船舶,包括中國首艘油電混合動力海上雙體郵輪“大灣區一號”、海上公務船“深海01”、國內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珠江游純電動游船主船體、高端旅游船“閩江之星”號,以及全球電量最大的純電動郵輪“長江三峽1號”。
2020年3月,國軒高科控股子公司上海國軒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獲首批3船套船舶動力鋰電池系統訂單,這也是國軒高科進軍船舶動力鋰電池市場以來獲得的首批系統訂單。
截至2021年5月27日,國內擁有中國船級社認證的電動船用鋰離子企業35家,認證電池產品61款。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鵬輝能源、星盈科技、益佳通、?;履茉吹入姵仄髽I獲得了中國船級社(CCS)型式認可證書。
工程機械:
卡特彼勒2000年為了順應電動化時代潮流,推出了電動工程機械產品,如 2008 年的首款電動履帶式推土機 D7E 及 2018 年的世界上第一臺高驅動電動推土機 Cat D6XE。
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組織編制并將聯合相關部門發布實施《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工程機械電動化,明確加快發展純電動工程機械,積極推動鋰電動力電池應用,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壽命。文件提出:加快發展純電動工程機械,實現“十四五”期間電動叉車占比達到55%以上的目標。
目前,我國重卡、工程機械電動化較低。以重卡為例,2018、2019 年電動卡車銷量僅為 2771、4446 輛,新能源滲透率分別為 0.2%、0.4%,遠低于新能源汽車均值滲透率 4.7%。
截至 2019 年底,我國工程機械和重卡保有量近 1500 萬臺,這兩類車輛油耗大,污染重,每年石油消耗量相當于 2 億輛小轎車??焖偻茝V工程機械和重卡的電動化,將有效解決污染問題及緩解能源供給壓力。2018 年深圳已開始規劃泥頭車全面電動化。2020 年 6 月,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董事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要求卡車制造商從生產柴油卡車和貨車轉型到電動零排放卡車的規定。
在使用成本方面,根據電池中國的研究指出,燃油重卡百公里油耗約 40L,約合 240 元,而電動重卡百公里電耗僅 120kWh,約合 180 元,一萬公里節省近 6000 元。首購成本和能量加注方面,電動重卡因動力電池帶電量大,成本要略高于燃油重卡。隨著商業模式的創新,如電池租賃、換電模式,電動重卡的這些劣勢正逐漸被抵消。
龍頭企業紛紛布局電動工程機械和重卡。當前渣土運輸車和混凝土攪拌車等城建工程車輛電動化較早。港口、城建、礦山短途等應用場景的工程機械和礦用卡車等也進入了電動產業化推廣前期。國內工程機械龍頭三一重工、徐工集團、中聯重科等推出的產品進入實際量產運用階段。
三一重工公司大力推進產品電動化和智能化,目前已經自主研發了純電動挖掘機、純電動無人攪拌車、電動拖泵、純電動無人壓路機、純電動礦車等多個類別。其中,純電動挖掘機SY16C 是目前唯一一款“批量化生產”的純電動挖掘機。目前純電動挖掘機仍以小批量、定制化需求為主。不僅是三一,徐工(如挖掘機 XE35U-E)、沃爾沃(如挖掘機 EX03)、卡特彼勒(如推土機 D6XE)等工程機械公司也紛紛布局工程機械電動化領域。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表示,三一未來將進行全面數字化轉型,并表示未來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方向是電動化、智能化。
浙江鼎力(SH:603338)募集資金建設電動高空作業機械:
公告指出:近年來,隨著排放要求的進一步升級,越來越多的租賃商趨向選擇零排放、節能環保的電動高空作業平臺產品。特別是一些特殊工況,例如國家電網、核電站、中石化、中石油、高鐵、機場、隧道、居民小區等區域對電動設備尤為青睞。生態環境部批準《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要求》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對柴油車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機械電動化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無噪音、零排放、長續航的電動產品將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山推股份(SZ:000680)推出全球首臺純電動推土機、國內首臺無人駕駛推土機、電動裝載機等產品,持續引領工程機械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升級行業發展。
寧德時代進軍電動礦卡領域,我國礦卡年銷量約 1 萬輛,70%電動化將帶來超過 1GWh 的市場空間,另外,港口、城建等應用場景的工程機械電動化也開始提速,發展前景廣闊。
國內鋰電電動叉車在 2016 年開始應用于市場,并在 2019 年進入高速發展期。電動叉車可分為電動平衡重叉車、電動乘駕式倉儲叉車和電動步行式倉儲叉車,內燃叉車主要類型為內燃平衡重式叉車。相較于內燃叉車,電動叉車 1)噪音小、耗能低,更環保;2)適用于狹窄場地,室內外兼用,更靈活;3)維修簡單且成本低,更耐用;4)操作簡單,更易學。
國四排放標預計于 2021 年實施,內燃機叉車銷售均價的提升的同時,電動叉車的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提升。
國內及出口電動叉車占比逐步提升,未來仍將長期對燃油叉車進行替代。國內叉車銷量結構
中,內燃叉車占比從 2013 年的 73%下降至 2019 年的 50.9%;電動叉車占比從 2013 年的 27.1%提升至 2019 年的 49.8%。2020 年 1-10 月國內電動叉車占比達 49.8%,接近于同期內燃叉車占比50.2%,電動叉車的占比迅速提升。
此外,出口電動叉車從 2013 年的 39%提升至 2019 年的 65%,2020 年 1-10 月出口電動叉車占比達 70%,高于出口內燃叉車占比 30%。同時,出口電動叉車的占比提升快于國內電動叉車,電動化趨勢的確定性進一步增強。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電動叉車占有較高的比例,如 15 年歐洲和美洲電動叉車比例分別約達 82%和 61%,而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內燃叉車往往占比較高,如非洲的內燃叉車比例約達68%。盡管我國的電動叉車比例已經從 05 年約 21%上升到 15 年 37%,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隨著物流配送網絡的發展,以及環保節能要求的提升,預計電動叉車有望達到 40%以上的比例水平。
2021年4 月 10 日,杭叉集團發布 1-3.5 噸的 X 系列電動平衡重叉車,本次發布的 X 系列主要特點包括:1)綜合性能已經接近國際叉車產品;2)采用全新門架鋼槽,減少失載;3)輕量化設計,減少電耗;4)轉向角度增大,叉車操控靈活度增加;5)采用智能儀表盤等;6)采用更快的換電模式。2021 年公司可轉債順利通過,募資超過 11 億元布局新能源叉車的產能和研發,公司電動化滲透率的提升有望加速落地。
安徽合力( 600761 )產品已經包括電動平衡重式叉車。自行車:
全球自行車行業巨頭Accell集團,2018年電踏車銷售收入占比已達71%,較2017年提升8%左右。捷安特預期2019年電踏車銷量將達60萬輛,較2018年大幅提升56%。美利達積極投資電踏車生產線,預期2019/2020年,電踏車銷量分別達23.33萬輛,同比分別提升60.84%、
43 48%。
根據鑫欏鋰電數據,由于多地政府的超標車過渡期將在 2021 年底截止,疊加共享、外賣、快遞等 To B 端的新增需求,預計 2021 年國內電動自行車產量有望達 4738.5 萬輛,同比增長 40%。其中,2020 年國內鋰電電動自行車產量約 609.23 萬輛,滲透率約 18%。預計 2021 年,鋰電電動自行車產量或將達 1421.54 萬輛,滲透率約 30%。
根據鑫欏鋰電數據,預計 2020 年電動自行車新車的鋰電出貨量約 4.68GWh,總鋰電需求量約 9.36GWh;2021 年電動自行車新車的鋰電需求量或將達 10.92GWh,總鋰電需求量或將達 27.29GWh。電動兩輪車鋰電池目前主流的技術路線有三種:復合三元的錳酸鋰電池、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
2019年4月份開始,電動自行車新國標正式實施。需求端:新國標重新規定了車重、車速等參數,2.5億輛保有量中有90%不符合要求,電動自行車迎來換購潮,2020-2024年每年新增的換購需求約1125-3375萬輛。
國內布局電動自行車鋰電池的企業有: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寧德時代、星恒電源等。
電動工具:
據真鋰研究,2020年全球及中國電動工具鋰電池裝機量預計分別達到8926MWh和958MWh,增長趨勢整體一致且均逐漸步入穩定階段,預計增速維持在10%左右;全球和中國電動工具產量在2020年分別為40150、26800萬臺,未來受益于電動化、環保等趨勢,可能會繼續提升。北美的無繩電動工具市場占比超過一半,且普及率和替換率仍在不斷上升。但國內鋰電池應用主要以國內廠商為主,加之國產無繩電動工具的數量在國內市場占比約1/3,國產電動工具鋰電池市場成長空間巨大。
而且由于LG、松下、三星等海外巨頭專注于動力電池而逐步退出電動工具市場,電動工具供應鏈向國內轉移 。國內電動工具用的三元圓柱電池產能緊張。
相關企業有:億緯鋰能、長虹能源、蔚藍鋰芯等。
儲能
新能源發電政策不斷加碼, 電化學儲能方興未艾。電化學儲能為電力儲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發電側實現電力調峰、系統調頻等功能,在用電側實現電力自發自用、峰谷價差套利等功能。目前國家能源局已經提出了“2021 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1.2 億千瓦”的目標,而氣候雄心峰會上習總書記宣布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風電光伏有望將再迎大幅增長空間。2020 年已有 18 個省市出臺了鼓勵或要求新能源配儲能的有關政策文件,故隨著風光新能源裝機比例逐年增加,儲能裝機有望水漲船高。
電化學儲能發展前景最大,而鋰電池為電化學儲能 的 主流 裝機路線。根據 CNESA 測算,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中,抽水儲能占比超 90%(中國與此數字接近),電化學儲能僅為 5%左右。而電化學儲能由于其受地理因素影響小,應用的場景較靈活,隨著成本的持續下降和商業化的逐步成熟,或將成為儲能新增裝機的主流。在電化學儲能中,鋰離子電池占比超 80%,為最主流裝機分類,且未來有望持續替代存量鉛酸電池。
在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鋰電池儲能在循環次數、能量密度、響應速度等方面均具有較大的優勢,但此前高昂的成本制約了其在儲能領域的大規模應用。近年來,隨著產能規模的持續擴張,全球鋰離子電池的成本快速下降。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的統計,2020 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平均價格已降至 137 美元/千瓦時,較 2013 年下降近 80%。伴隨著成本的不斷下降,鋰電池儲能的應用空間已經打開。。根據 CNESA 的初步統計,2020 年鋰電池在電化學儲能在運裝機中的占比已從 2016 年的 65%提升至 90%。
根據 SNE Research 的統計,2020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由 2019 年的11GWh 提升至 20GWh,增長幅度接近翻倍,其中寧德時代、LG 化學、三星 SDI 等動力電池龍頭均在儲能領域實現了出貨量的大幅提升。
國內儲能鋰電池企業有:寧德時代(300750、派能科技(688063)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寧德時代在各個領域都有布局,而且技術和規模領先,不愧是國際鋰電一哥。
隨著電動化的普及,不管是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還是船舶飛機等,以及儲能、航空、可穿戴設備、VR設備等,都將大規模使用鋰電驅動,鋰電池應用領域極其廣泛, 鋰電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從而也帶來了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特別說明】文章中的數據和資料來自于公司財報、券商研報、行業報告、企業官網、公眾號、百度百科等公開資料,本人力求報告文章的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文章中的信息或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本人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
從華為獨立后,榮耀發布了“分家”以來的第二款產品,是否會有人為其買單?
昨晚,榮耀新機發布會召開,榮耀50系列正式發布,該款產品搭載了驍龍778G芯片,在目前智能手機市場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不過1億像素的主攝和100W功率的充電還是比較引人注意的。而且榮耀50系列2699元的起售價,在618到來前夕發布,也許還是會有消費者來買賬。
從華為獨立后,榮耀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一度是國內智能手機銷量榜首的品牌,如今卻逐步邊緣化,市場份額也跌至低谷。榮耀如今的日子過的究竟怎么樣?華為留下的空白市場,榮耀能否成功接棒?今后的榮耀將走向哪里呢?
含著金湯匙出生,卻不得不發起自救
2013年12月,榮耀HONOR正式成立,但榮耀的籌備工作卻已經進行了兩年之久。
2011,小米推出首款旗艦機M1,并以1999元的價格在5分鐘內迅速售出30萬臺,給當時的智能手機市場投下一顆重磅炸彈。當時國內智能手機剛剛興起,平均售價都在3000元上下,而2010年發售的蘋果4s,售價更是高達4999元。
由于M1極高的性價比,很多沒有搶到新機的消費者還在雷軍微博下催貨,甚至還誕生了許多黃牛黨。小米也因此一炮而紅,并在智能手機市場站穩了腳跟。
目睹這一切的華為眼熱不已,于是決定推出一個新產品,在低價格市場與小米對打。于是榮耀的雛形誕生了,銷售策略也與小米看齊,即主要采用互聯網渠道銷售。
背靠華為的資源與技術,榮耀手機崛起勢頭十分迅猛。短短5年的時間,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榮耀,不僅完成了當初在低端市場牽制小米的戰略,甚至還有意外驚喜:2017年,榮耀拿下當年互聯網手機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2019 年上半年,榮耀可以貢獻華為一半的出貨量,僅榮耀這個子品牌出貨量,就與小米+紅米相差無幾。
但榮耀的成功也并不完全歸功于華為。2013年前后,國產手機品牌紛紛推出類似的雙品牌互為犄角,包括金立的IUNI、中興的努比亞、聯想的ZUK等,然而最終成功的也只有榮耀成功突圍。
然而一紙禁令之下,華為舉步維艱,不僅芯片斷供,5G業務也遭到了國外各方圍剿。而作為子品牌的榮耀,一樣受到了較大的波及。在這樣的至暗時刻下,華為顯然已經自顧不暇,為了活下去,榮耀開始了艱難的自救。
2020年11月,華為發布公告,將榮耀全部業務出售,同時部分互聯網業務也隨此次交易剝離。收購方深圳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背景十分微妙,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最大股東是深圳國資委,可以說完全為榮耀而成立。
交易完成后,榮耀于華為完完全全的獨立,避開了制裁的大斧??梢哉f,這是榮耀相關產業鏈和渠道商共同發起的自救,巔峰時體量幾乎等于小米的榮耀,最大化的減輕了停擺對上下游造成的沖擊。
同時,這也是榮耀的一次發展機遇。此前榮耀雖然有華為撐腰,但也同樣受華為制約。作為子品牌,享用新技術和渠道等資源,榮耀永遠要排在華為旗艦機身后,有時還要充當試驗功能的“小白鼠”。脫離了華為后,榮耀不僅擺脫了發展掣肘,還能在華為空出的大片市場上更有作為。
華為留下的市場空缺,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受芯片斷供影響,華為手機產能嚴重不足。在Canalys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品牌出貨量榜單中,曾經出貨量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華為已經不見蹤影,而且被歸類到了“others”。
在全球市場上缺貨,在國內市場同樣如此。在本月初的華為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雖然公布了新款機型P50,然而其上市時間仍遙遙無期。面對從天而降的真空領域,尤其是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小米、OPPO、Vivo等廠商無不躍躍欲試。
此前,國內智能手機高端陣營由蘋果和華為包攬。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華為以44.1%的市場份額名列國內高端手機出貨量榜首。如今華為因外部因素退場后,智能手機市場迎來了大洗牌。
小米在2020年12月率先發布了搭載驍龍888的旗艦機型小米11,起售價3999元。在機型定位上,小米11繼續沿用了“極致性價比”的品牌策略,針對硬件配置大幅升級,銷量也刷新了品牌的首發記錄。
Vivo也不甘示弱,僅隔一天后發布了X60,起售價3498元。而且vivo還趁熱打鐵,在今年1月又推出X60 Pro版本,起售價4998元,最高配價格直逼6000元。這兩款手機都延續了X系列的時尚輕薄設計,并著重推出全新的影像技術,同樣掀起了搶購浪潮。
OPPO旗下Reno系列此前便表現不俗,給了OPPO沖擊高端市場的底氣。6月11日,OPPO Reno6系列正式發售。雖然其起售價僅為2799元,但其Pro+最高配版本已經達到了4499元。
另外,這三大廠商還充分填補了華為空缺后的海外市場份額。從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2021年Q1季度的全球手機出貨量來看,小米該季度出貨4900萬部,市場份額15%,同比增長80%;OPPO出貨3800萬部,市場份額11%,同比增長68%;vivo出貨3700萬部,市場份額11%,同比增長85%。這三家品牌均有著遠超其它品牌以及整個市場的大幅度增長。
除此之外,一加、魅族、中興也都紛紛在今年推出了新機。其中一加9Pro和魅族18Pro,起步價均4999元,中興Axon 30 ultra起步價格稍低,為4698元
面對華為失去的“故土”,榮耀在中高端市場更有動力,而且此前榮耀便早有進軍中高端市場的想法。去年4月,搭配麒麟990 5G Soc芯片,價格在3999-5798元之間的榮耀30系列也被業內人士評價為“已具有高端機的特征。”
然而從低端向高端進軍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1月,榮耀獨立后發布首款機型V40,起售價定為3599元。然而對于其較為一般的性能,很多用戶不太買賬,并不認可榮耀V40的定價。銷售情況和用戶反饋均不佳,榮耀的這次對于中高端市場的嘗試宣告失敗。
不過此次發布的榮耀50系列產品,定價還是比較中肯,但根據榮耀50的參數來看,這款手機使用的并非高端的8系列,從榮耀50到榮耀50Pro,用的都是中端的778G芯片,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對于部分老粉來說或許可以接受。
如今國內中高端手機市場,又回到了華為崛起之前的“一超多強”的混亂格局。蘋果憑借其知名度和軟件應用等方面的優勢,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根據Canalys發布的報告顯示,在4000元-5000元這個區間,蘋果增長率高達196%,8000元以上檔位的增長率更是高達260%。
而且目前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似乎走向了一個誤區,并不是定價高就是高端手機。而且對于高端手機市場來說,價格并不是決定其市場份額的決定因素,用戶更關注的是性能或其他因素。即便是之前提到的小米、OPPO和vivo等廠商,在中高端市場表現仍然較為一般。榮耀此次發布50系列,也不過是在中高端市場先搶個“沙發”。
收復華為“失地”,榮耀任重道遠
榮耀進軍中高端市場已經毋庸置疑,但想要全盤接受華為留下的空白市場,顯然可能性不是很大。不過,逐漸成長為類似華為一樣的高端手機品牌,榮耀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首先,手機品牌走向高端市場是大勢所趨,國內知名廠家都在這樣做。而且榮耀也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之前的華為,現在的小米,都是在這條路上一步一步上升,只不過是需要一段時間。
其次,榮耀于華為獨立后,其母公司最大股東是深圳市國資委,其余股東有許多之前的榮耀代理商與經銷商,研發、生產和渠道等方面都整合到了同一家主體,榮耀也能夠大幅度降低內耗,將資金與精力都投入到研發和銷售中來。
而且,榮耀“出走”之時,還帶走了一部分互聯網業務,包括線上商城、智能設備等。榮耀同樣可以偷師小米,實施IoT全場景戰略,以手機終端為核心,布局可穿戴設備、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小家電等各大場景。
除此之外,榮耀雖然脫離了華為,但血脈相承也不是那么輕易就能割裂開來。比如此次榮耀50的設計風格便和華為P50如出一轍,而且榮耀的部分機型,后續還將支持升級為華為鴻蒙系統。另外在售后維修方面,榮耀與華為手機的重合度依然很高。因此至少在國內,榮耀依然可以多多少少借用華為的大旗。
不過脫離了華為的庇護,榮耀也直面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并且戰況不容樂觀。
OPPO、vivo在線上線下發展均衡,而小米不僅在互聯網營銷方面深諳其道,而且其線下IoT生態體驗店也加速下沉。榮耀雖然起步于互聯網,如今也開始拓展線下渠道,但在這三家廠商口中奪食,顯然不是易事,榮耀還需要在未來線下渠道方面繼續拓展。
在消費者的認知度中,榮耀也比較尷尬。由于此前榮耀定位是中低端市場,經過了8年時間的發酵,用戶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維,然而轉變消費者的認知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工作,榮耀在營銷方面還需要花大力氣,而且需要不菲的資金來支持。
更重要的是,榮耀的理念可能與當今手機市場有所差池。此前榮耀推出的V40在性能方面下的功夫不夠,卻在機身設計、拍照攝像等方面重點著墨,因此導致了消費者也不太買賬。
就算是此次推出的榮耀50系列,芯片也沒有與其他廠商看齊,選用最新的“8”系列芯片。而且對于很多消費者而言,他們更希望看到榮耀能夠推出一款在性能上也稱得上是高端的旗艦機型,因此榮耀仍然任重而道遠。
不過對于去除華為羽翼后的榮耀來說,體驗了脫離母體的孤獨與艱辛,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先后推出了兩款新品已經殊為不易。過去榮耀的機型有華為麒麟芯片的獨特性,如今基于高通平臺,榮耀高端機型的優勢,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凸顯。
文章來源:松果財經,轉載請注明出處
...【詳細】
記者 | 司林威
6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我國區塊鏈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初具規模。
對于區塊鏈產業來說,該《指導意見》將決定未來五年行業發展的重大方向。
《指導意見》明確定義了“區塊鏈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布式網絡、加密技術、智能合約等多種技術集成的新型數據庫軟件。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分布科技CEO達鴻飛向界面新聞表示:“區塊鏈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區塊鏈+’也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商業模式、組織形態、甚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變革。”
螞蟻集團智能科技事業群戰略部總經理羅少文向界面新聞表示:“區塊鏈技術的獨到之處是改變生產關系的技術,而過往的主要技術,如移動互聯網、大數據、AI等主要是提高生產力。
“區塊鏈是一種信任科技,其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確保鏈上的經營、流通、交易等信息的真實可信,打破了原有的基于熟人或者抵押物的信任機制,形成基于技術和真實數據的信任機制,擴大了交易的范圍和邊界,改變原有交易達成的機制和方式。”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區塊鏈在2008年正式誕生后,我國在近年也開始大力布局。
2021年3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區塊鏈作為新興數字產業之一,提出“以聯盟鏈為重點發展區塊鏈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政務服務等領域應用方案”等要求。
我國區塊鏈目前已經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但也面臨著一些難點需要攻克。
《指導意見》指出,我國擁有強大的內需市場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基礎,特別是聯盟鏈技術發展迅速。
具體領域中,我國在防偽溯源、供應鏈管理、司法存證、政務數據共享、民生服務等領域涌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區塊鏈應用。區塊鏈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
《指導意見》同時指出,我國區塊鏈也面臨核心技術亟待突破、融合應用尚不成熟、產業生態有待完善、人才儲備明顯短缺等問題。需要聚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努力推動我國在區塊鏈領域取得產業新優勢。
而《指導意見》給出的一個重要突破方向是為實體經濟賦能,提高社會服務水平。
“以供應鏈金融為例,傳統模式的供應鏈金融里會涉及多個主體,包括核心企業、上下游供貨商和銷售商,以及金融機構、保理公司等。其中機構越多,信息協同成本越高,信用傳遞難度越大。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這些問題將逐步迎刃而解。”分布科技CEO達鴻飛稱。
而提供公共服務,提升社會福祉也將成為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核心目的之一。
對此,螞蟻鏈表示:公共服務將從“線上化“進一步轉為”鏈上化“,推動公共服務各場景上鏈。對政府機構內部可促進跨部門協同,提升協同效率,促進各部門間的數據價值流動。對外服務上,可提高政務服務的透明度,提升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指導意見》中還提到,區塊鏈技術需要與其他新一代信息技術相互融合,實現優勢和功能互補。當前,區塊鏈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融合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融合應用效應有待進一步激活。
在改變世界發展方向的突破性技術未成熟之前,技術融合已成為各產業大勢所趨。
唯鏈科技CMO夏怡運表示:“互聯網時代解決了‘信息自由’問題,區塊鏈時代將解決‘信任自由’問題。”
“一方面,區塊鏈融合物聯網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數據采集過程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區塊鏈可以解決數據隱私問題,使得人工智能更加可信任,有助于打造一個更加開放與公平化的人工智能市場。”夏怡運補充道。
技術融合不僅關于產業發展的天花板,還能提升區塊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區塊鏈企業而言,有實力研發出符合實際商業需求的好產品將大大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市場上,許多區塊鏈企業專注于技術迭代,卻忽略了深入市場、了解市場需求的重要性。這會導致企業技術產品發展步調與實際商業應用場景不匹配。
區塊鏈公司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從無到有靠技術支撐的階段,目前更應該把資源投入到從有到優靠商業邏輯支撐的階段。
而對于目前的區塊鏈產業發展來說,一個產業都認可的體系標準將成為一個首要的落地點。
一般而言,區塊鏈標準分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從標準覆蓋內容來看,我國在區塊鏈領域的基礎標準已具有基礎,但在應用、接口規范、測評、區塊鏈落地應用、標準化人才等細分方向還不完善。
對此,分布科技CEO達鴻飛表示,區塊鏈國際標準一般由ISO, ITU-T, IEEE 三大國際標準組織來推動制定,中國權威標準制定包括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研究院牽頭的《區塊鏈參考架構》、中國信通院可信區塊鏈《供應鏈協同應用白皮書》。
螞蟻集團智能科技事業群戰略部總經理羅少文建議:“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化工作,一方面保持國內和國際標準的同步,另外主動掌握話語制定權,定期舉辦標準化會議。同時,標準化組織需要更加開放,吸引更多區塊鏈產業鏈的各廠商。”
百度Apollo與ARCFOX極狐共同發布量產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據悉,這是一款可投入規?;\營的無人車,成本為48萬元,是行業L4級自動駕駛車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Apollo Moon實現多項創新,包括四門鎖獨立控制,上下車動態身份認證,后排乘客狀態檢測等功能;在車外交互上,車頂外屏車輛狀態顯示,便利人車互認;在乘客便利性上,提供后排乘客安全帶提醒、語音交互、APP控制空調車窗、智能車門等功能。
中關村在線 原創
IT之家 6 月 16 日消息 據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發布,5 月 28 日,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發布融合快充標準《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范》。
自 2014 年以來,國內快充技術迅速發展,在充電速度、充電安全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快充體驗獲得了市場用戶的廣泛認可并成為手機標配特性。但快充產業長期存在協議不兼容的問題:不同品牌手機和充電器之間往往只能實現較低的充電速度。不僅嚴重影響了用戶快充使用體驗,造成資源浪費;也大大增加了產業鏈上下游研發風險與成本。
為解決產業痛點,綠色能源工作組(WG10)積極開展工作,中國信通院、華為、OPPO、vivo、小米牽頭發起《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范》,得到了榮耀、矽力杰、瑞芯微、立輝科技、昂寶電子、電酷網絡等多家終端、芯片企業和產業界伙伴的大力支持。
IT之家獲悉,文章中指出,標準開發過程中,華為、OPPO、vivo、小米等頭部廠家打破固有技術思維定式,以快充兼容性為目的,牽頭制定面向移動終端快速充電的統一技術制式,適配產業生態的長期發展需求。
接下來,標準起草單位將繼續研制《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測試方法》,推動融合快充技術生態與產品落地,提升相關品類產品間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在產業實踐基礎上不斷完善版本,推動標準向行標、國標和國際標準轉化。
【嗶哥嗶特導讀】目前,越來越多的終端應用選擇Type-C,Type-c有“一統天下”的趨勢,尤其是在手機和電腦上。隨著筆電、平板和智能手機需求量的不斷增加,Type-c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
Type-C接口是一種電子設備接口標準,在接口數據線統一、支持大功率快充、數據傳輸、支持盲插、滿足更薄機身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已漸
IHS預測,2021年全球配備USB-C接口的設備出貨量有望接近50億部,其中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及其相關配套組件是主力,全年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銷量高達16.85億臺。
?。〝祿碓矗篒DC、Canalys)
筆記本電腦
據Canalys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達到了2.351億臺。目前筆記本接口大有Type-C一統天下的趨勢,基本都有配備 1 ~ 2 個 Type-C 口。隨著Type-C的筆電涌入市場,也會為Type-C連接器廠商帶來巨大的市場增量。
來自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已經達到約1.6億臺,其中蘋果平板電腦出貨量估計為5880萬臺,比2019年增長24%。三星的出貨量估計為3100萬部,華為和亞馬遜分別以1630萬部和1590萬部緊隨其后。
智能手機
ID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2.9億部。出貨量排名前三的品牌是三星、蘋果和華為,出貨量分別為2.667億部、2.061億部和1.89億部。小米、OPPO也分別達成了1.478億部和1.112億部的出貨量。
據市場調研機構Omdia最新預測,在2020年出貨的智能手機中,一半以上將帶有USB-C端口,僅此領域的USB-C端口出貨量預計將從2018年的8.24億增長到2023年的35億。
此外,隨著蘋果、三星等手機品牌陸續取消手機標配充電器,也激活了快充的市場需求,由此帶動了第三方充電器的銷售,為Type-c連接器行業帶來轉折式的發展機遇。
Type-C正在席卷整個智能終端,許多連接器企業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風潮。其中,中科興達異軍崛起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據了解,深圳市中科興達科技有限公司(ZDT)專業研發與生產手機、平板電腦周邊各類精密連接器。中科興達擁有一支一流的連接器專業研發隊伍,他們都具有十年以上的 CONNECTOR 設計、加工、生產經驗,可針對客戶不同需求提供設計,并為客戶提供 CONNECTOR 及組合產品的ODM,OEM解決方案。同時,中科興達擁有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嚴格、高效的生產管理系統和完善的質量、環境管理保障體系。
本文為嗶哥嗶特資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
...【詳細】截至目前全球手機產業發展已經逐步從功能驅動市場→性能驅動市場→智能驅動發展,至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92億部,其中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96億部,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22.91%。
2020年5G基站加速建設,開啟5G商用元年,5G手機取代4G手機,為手機存量市場更新換代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智能手機變革性的發展。
手機產業邁向智能市場 產能中心向中國轉移
從全球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看,手機市場的階段性變化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通訊網絡的代際發展,從1G到4G、5G,直接導致了手機產業在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之間切換;二是手機產品的變化發展,這種發展由大哥大到功能機、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顛覆式變革,也有像素、屏幕優化等升級式發展。
因此,手機行業在不同時期,市場增長點也不同,從最初的功能驅動型市場發展到性能驅動型市場,并進一步要發展到智能型市場。2020年以來,隨著5G商用化的發展,中國手機進入由5G替代4G手機的存量替換時期。
從全球來看,全球手機產業鏈主要分布在美國、韓國、日本、中國等地,其中,美國以品牌和技術為核心,韓國和日本以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為優勢,中國是全球手機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市場。
全球手機產業轉移路徑第一階段是從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主要是由于相對發達國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并且勞動力供應充足;
其二,中國的需求市場也較大,綜合考慮生產銷售各環節,直接將產能規劃在中國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第三,將組裝、非核心部件轉移到其他國家,本土國家集中人力、資本進行創新研發助推企業可持續發展。
手機制造產業鏈分析 上游芯片議價能力強
根據手機的構成情況,手機終端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幾個環節:上游手機芯片設計和制造,操作存儲系統開發、零部件生產。中游手機產品的代工、生產及下游不同渠道手機產品的銷售及后端手機的維修、回購等延伸交易價值鏈。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該產業鏈上游半導體、PCB、顯示屏、電池等是手機生產中重要的原材料和配件,長期以來手機芯片主要依賴高通等芯片的進口,但是2018年貿易戰芯片“卡脖子”技術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手機產業鏈中上游芯片的議價能力強。而以華為海思為代表的中國芯片企業逆勢發展,逐步彌補我國手機芯片領域的不足。
手機出貨量下降,5G手機增加存量替換空間
(一)2016年以后中國手機出貨量逐年減少
中國信通院公布數據顯示,2012-2020年我國手機出貨量呈波動變化,2016年以后,中國手機出貨量逐年減少,國產手機出貨量與整體市場同步變化。具體看,至2020年我國手機出貨量為3.08億部,其中國產手機品牌出貨量為2.7億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7.66%。
智能手機是現階段手機上市新機型的主要產品。從歷年手機上市新機型看,2012年以來,我國每年手機新上市機型逐年大規模減少,2020年全年中國市場手機上市累計機型462款,其中國產品牌手機上市新機型累計413款,占同期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89.4%。
(二)智能手機用戶規模增加,出貨量下降
1、智能手機用戶不斷增加
從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看,2018-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數不斷增加,《2020全球移動市場報告》最新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活躍用戶將達34.83億,其中來自中國的用戶將占據超過四分之一,約占全球總人口的45%。預測至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活躍用戶將超過40億戶。
從智能手機活躍用戶的地區分布看,2020年泛太平洋地區智能手機用戶規模集中,用戶總數為19.24億戶,占全球用戶總數的55.24%。未來得益于這些地區智能手機普及率提高和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改善。中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地區將引領這一增長。
從中國智能手機用戶規???,在政策和技術的推動下,中國手機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是全球智能手機用戶第一大國,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超過7億戶,并且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2019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達到8.51億戶,2020年將達到8.71億戶。
2、智能手機出貨量明顯減少
據IDC數據顯示,2012-2020年間以2016年為分界點,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變動,增速逐漸下滑。2016年出貨量最高為14.72億部,2020年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922億部,同比下滑5.9%。
與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發展特征同步,隨著中國及全球代表性地區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消費者對智能手機設備的需求放緩。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逐年下滑,2020年全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96億部,同比下滑20.4%。
2021年一季度全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9618.2萬部,占手機同期出貨量的98.2%。由此可見,現階段手機行業的發展主要以智能手機市場為主。
3、5G為手機行業注入活力
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為智能手機的發展提供較大的支持,也為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提供了新的需求。2020年國家紛紛出臺政策,積極推進5G手機通訊建設,降低或取消手機流量及漫游等的費用,推動了手機需求的增加,也為手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2020年是5G商用元年,為5G手機的市場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2020年,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1.63億部,占當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的55.08%,上市新機型累計218款,占比分別為和47.08%。
2021年第一季度,國內市場5G手機出貨量為6984.6萬部,占該階段智能手機出貨量的72.62%,上市新機型64款,占比52.46%。
智能手機廠商競爭加劇,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
(一)全球前5大廠商手機出貨量占比超九成
IDC全球手機跟蹤報告的數據顯示,2020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2.9億臺,中國華為、小米、vivo三個企業躋身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五強。其中,三星以2.66億臺的全年出貨量穩居第一,市場份額達到20.6%;蘋果出貨量為2億臺,市場份額達到15.9%,位居第二;華為出貨量為1.89億臺,同比下降21.5%,市場份額為14.6%,位居第三。小米出貨量為1.47億臺,同比增長17.6%,成為了全球前五大廠商中出貨量增幅最大的廠商。
(二)前五大品牌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逐年提升
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集中,排名前五的廠商僅蘋果為非本土企業,華為、vivo、OPPO、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占比逐年提升。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華為排名第一,市場份額38.3%;其次是vivo和OPPO,市場份額分別為17.7%和17.1%。
(三)各大廠商加快研發,5G市場競爭激烈
2019-2021年,國內以華為、vivo、OPPO、小米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在國內5G基站加快建設,物聯網加速發展及5G商用的機遇下,加大5G商用手機的研發及投入,密集布局5G手機市場競爭。
個推大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華為5G手機市場份額占比為45.5%,其中華為Mate30 Pro、華為P40 Pro及華為P40機型關注度均較高,領先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注:①數據統計時間2020.1.1-2020.12.31;②5G手機品牌占有率為2020年5G手機激活終端總數占比。
從各品牌5G手機的發布日期及產品參數看,華為依托海思芯片供給能力在5G手機領域競爭優勢明顯,5G新產品發布時間密集,同時其他國產品牌也紛紛發力,加快推出5G手機新產品。
手機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圍繞5G手機更新發展
從手機產業的需求、競爭、價格、創新及操作系統使用來看,手機產業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未來手機品牌將向第一陣營品牌穩定,二三陣營變化多端,國產手機以華為、vivo、OPPO、小米為代表的品牌在國內及國際競爭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操作系統方面,將主要呈現以蘋果及Android為代表的兩大系統,中國手機品牌以Android系統為主,受中國手機品牌國際競爭力及市場份額的提升,Android系統將繼續發力;
價格方面或將呈兩極分化走勢,高低并行,滿足手機多功能的拓展及多樣化需求,高端產品價格將持續升高;
產品創新方面,更多曲屏、全面屏、柔性屏手機將會出現,更大尺寸的產品形態在未來的增長速度將超越整體市場的增長。從整體產品形態看,5G手機將會成為產品替換的新驅動力。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手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詳細】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為世界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與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合的領域,卻體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數字經濟使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經濟走向復蘇,要依靠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才能不斷煥發出新的動力。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大幅回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數字化浪潮正帶動新經濟業態蓬勃發展,從下游不斷向上游擴展延伸,通過對上游的生產企業進行賦能,讓生產端更好地把握消費者的需求,便于企業進行潛在的需求挖掘,來進行新品類或者新品牌的孵化。數字化提高了實體經濟產銷銜接的效率,助推經濟快速復蘇。
在這樣的大潮下,聯想銳意進取,賦能實體經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特別是深度服務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實現了“從數據中心硬件”到“基礎設施及方案”的戰略與使命的升級,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展現了令人矚目的增長勢能:2020/21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業務取得突破性增長,第四季度營業額同比增長53%,全年營業額同比增長12%,取得歷史最佳業績。
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堅持以服務與解決方案為主導的轉型戰略,各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均獲得業內和客戶的廣泛認可,業績全線增長:服務器業務第四財季營收同比增長51%,全年同比增長8%。存儲業務第四財季營業額同比增長164%,全年同比增長33%。軟件定義基礎設施(SDI)業務領域,第四財季營業額同比增長167%,全年營業額同比增長42%。服務業務,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實現利潤穩步提升,第四財季營業額同比增長2%,全年同比增長31%。解決方案業務第四財季營業額同比增長183%,全年同比增長134%。
在聯想“新IT”的理念下,煥新出發的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將聚焦在智能基礎設施領域,以客戶為中心打造全棧式服務能力,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發揮引領者作用,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開啟“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升級:由DCG到ISG
從改革開放的新兵成長為市場經濟的老兵,互聯網也逐漸演變成移動互聯網,當下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如火如荼,聯想正面臨著全新的時代和競爭。
事實上,新的機遇期,早在2016年就已經開始,聯想嗅覺敏銳率先開啟了3S智能化轉型戰略,當時就向AI、5G、物聯網、“設備+云”轉型,打造“端-邊-云-網-智”的技術架構。2017年,聯想公司將企業級業務重組,成立了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從端到端的業務、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業務開始,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打造出了ThinkSystem和ThinkAgile等行業知名的服務器、存儲、網絡產品和面向未來的超融合架構。經過幾年的發展,高性能計算集群,也成為了聯想DCG的重要標志性產品之一。
而現在,改革和傳承掀開了新的一頁。今年2月,聯想集團宣布,原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更名為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專注于智能基礎設施領域。DCG更名為ISG,代表著以服務驅動為導向、從“數據中心硬件”到“基礎設施及方案”的戰略與使命的全面升級。
如今客戶的需求和以往相比已經完全不同,聯想企業科技集團也從傳統硬件廠商向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商轉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在采訪中表示:“隨著云技術的發展,當前基礎架構已經過渡為包括本地數據中心、私有云、公有云相結合的方式,未來企業客戶會尋求幫助其搭建最適合的基礎架構。因此為客戶提供咨詢、建設甚至運維等工作,這就是聯想ISG未來所要致力的事情。”
這個更名的背后,是聯想從傳統的硬件廠商向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商的角色轉變,也是過去兩年聯想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逐漸轉型和布局的重要成果。
從去年12月發布的《聯想智能化轉型行業白皮書》中不難看出,圍繞著“轉型之道”,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把脈智能化發展的本質規律,從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5G等信息技術的前沿應用出發,與政府、教育、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廣電、物流、醫療等十大行業的業務發展和場景化實踐緊密結合,賦能中國企業培育創新業務增長點,從而全面實現智能化轉型中的商業效率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進化。
根據這一轉型思路,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成果。據了解,聯想企業科技集團以服務為驅動,依托云計算等基礎技術底座,運用虛擬化技術,能夠實現私有云部署、相關業務遷移、管理運維、公有云轉售、混合多云管理等服務。
依托聯想集團30年的研發經驗和對客戶的精準洞察,當客戶有算力基礎設施規劃和需求的時候,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可以幫助他們在整個數據中心的設計、規劃、建造包括交付和運維等方面全盤布局,以端到端服務,高效執行落地。
DCG更名為ISG,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將更好的展現出自身獨特優勢與核心競爭力,整合全球領先技術、成功經驗和深耕行業know-how,落地“新IT”賦能實體經濟的戰略。
服務:以客戶為中心
眾所周知,聯想曾經是一家硬件設備廠商,但未來將是“無服務,不設備”的時代。從2016年開始,聯想這艘巨輪的掌舵人楊元慶就確定了轉型新路線:以客戶為中心。
聯想有著“新IT”基礎設施架構優勢,“端-邊-云-網-智”全要素覆蓋,而以客戶為中心的轉型帶來了聯想各要素的重新融合。真正與客戶溝通,了解用戶的喜好、需求并接受其提出的建議……要讓聯想全要素覆蓋中的每個要素發揮出最大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型過程中,聯想的組織模式、業務模式、管理方式、文化都有了根本轉變。
比如,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搭建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組合,依托“全球智慧+本地創新”,整合全球先進技術和經驗,根據本地客戶的特性需求打造了“中國智造”產品家族——深度定制、快速定制、功能均衡、交付能力強大等優勢,夯實了聯想在服務器市場中的領軍地位。
在具體的行業數字化應用層面,聯想企業科技集團聚焦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業務領域,在更廣泛的行業基礎架構和解決方案來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并獲得眾多頭部客戶認可:2020/21財年第四財季,百度、中國移動、寧德時代、三一重工、廈門國際銀行、普瑞眼科、珠海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均選擇了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價值方案。
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者和賦能者,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基于全棧式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業界領先的服務器、存儲、軟件定義基礎架構與專業服務的同時,持續對外輸出領先的虛擬化解決方案、私有云解決方案、公有云轉售服務、混合云解決方案,以及數據中心的咨詢、設計、建設、運維等一系列服務,全方位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聯想企業科技集團不僅打造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棧服務能力,而且收獲了國內外權威機構的認可。
在智能基礎設施布局中,聯想以領先全球的技術“硬實力”之一——算力作為重要支撐。在2020年11月全球TOP500最新一期榜單中,聯想蟬聯全球高性能計算提供商份額第一名,入圍182臺,繼2018年成為首家在該榜單中問鼎全球第一的中國廠商后蟬聯佳績,連續六次領跑,成為全球卓越的高性能計算方案提供商。在2020年10月13日,榮獲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CCRC)頒發的EAL4級安全認證證書。當前,聯想倡導的新一代綠色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聯想行業領先的溫水水冷技術“海神”能夠將數據中心PUE值降低到1.1以下,實現節能環保與高效算力的優秀平衡。
硬實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以客戶為中心”則是更深層的原因。
在聚焦廣泛的互聯網客戶方面,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提升對這類客戶的定制研發能力,幫助用戶加速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在服務與解決方案方面,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將重點投入包括客戶基礎訴求、銷售、產品、后期交付及后續能力覆蓋的全覆蓋模式,不僅提供易觸達的產品和技術層面的內容,還有供應鏈、整個服務體系和銷售體系的支撐,同時為中國本地化生態建立做出關鍵貢獻。
此外,聯想以服務驅動,針對客戶定制及本地行業場景,持續創新和優化,以“One Lenovo”實現內部體系的協同運營,與各行業合作伙伴打造合作生態圈,深度參與到客戶智能化轉型的各個環節,推動行業長期共贏。
“以客戶為中心”是不竭動力和源泉,未來,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將繼續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用持續的創新賦能本地企業客戶及合作伙伴。
賦能:新機遇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當前,中國企業正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大力提高安全可控能力,加大創新驅動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構建等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而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營業總收入增長明顯,涉及企業的創新指數持續增長,各行業企業的數字化進程都在從行業共識加速邁向實踐落地。
這其中,聯想不僅有業界出色的服務器、存儲、軟件定義基礎架構和專業的服務水平,也在聚焦于更廣泛的行業基礎架構和解決方案,打造全棧服務能力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的新機遇。
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正在圍繞著快速定制和深度定制服務、賦能新基建、完善本地化生態和方案等三大領域全面發力,并加速推進三大服務(即,企業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服務、以混合云為核心的全棧式服務、面向重點行業的專業服務)與三大解決方案(即,標準化基礎架構方案、重點行業智能解決方案、重點區域運營解決方案)的成功落地實踐。
據了解,自2020年8月18日聯想集團正式發布“中國智造”產品家族以來,產品銷量已超過5萬臺,2020/21財年第四財季“中國智造”產品家族銷量趕超2019/20財年全年。
存儲業務方面專注行業突破,不僅成為中國移動全閃存存儲項目最大份額供應商,同時在軟件定義存儲領域訂單不斷增加。利用人工智能AI算力、結合高性能存儲管理解決方案在芯片制造行業領域中也獲得令人耀眼的佳績。
此外,高速增長的軟件定義基礎設施(SDI)業務正在成長為聯想企業科技集團盈利性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本地化SDI產品業務全年實現高速增長,提升了業務整體平衡度。聯想也將進一步加強SDI產品能力,以穩健、多元、無憂為主要價值點,助力行業客戶快速構建私有云和混合云,構建敏捷高效、安全可靠的IT基礎設施平臺。
服務方案業務方面也在持續快速轉型、穩步發展、推動融合,在標準方案業務持續突破的同時,完成企業級服務備件供應鏈能力建設,實現端到端管控;高價值、高利潤、復雜性項目業務也取得良好發展。
在高性能計算領域,聯想持續保持高性能計算領先地位,在第四季度業績增長超過高性能計算市場增長大勢。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基于聯想在AI領域的深刻實踐,聚焦制造、金融、互聯網、高??蒲械阮I域,著重打造全棧AI解決方案,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轉型有道,行智有效,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扮演的就是為整個社會提供智能基礎架構的重要角色,全方位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面向新財年,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企業科技集團總裁童夫堯表示:“新財年,是開啟‘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第一年,也將是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實現自身不斷創新與突破的關鍵之年!我們將繼續以‘端-邊-云-網-智’全要素覆蓋的‘新IT’之力,聚焦在更廣泛的行業基礎架構和解決方案,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發揮‘One Lenovo’的價值最大化,提供基于場景應用、以客戶為導向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共同擁抱新發展機遇,以智慧之力賦能中國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速實現高質量發展。”
總結
作為中國企業可信賴的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聯想企業科技集團依托“全球智慧+本地創新”的戰略實踐與落地,堅持以服務與解決方案為主導的轉型戰略,用持續創新賦能本地企業客戶及合作伙伴實現智能化升級,向各行各業輸出更加完整的產品、全棧式的服務能力和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正在持續釋放獨特優勢與核心競爭力,致力于成為聯想“新IT”科技與創新的賦能引擎,也加速促進了整個聯想集團在新階段的發展,“新聯想”已經啟航再出發!
本文系紫金財經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高性能芯片是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國內廠商被卡脖子最關鍵的領域,隨著全球芯片供應鏈持續性缺貨,電子產品漲價已經不可避免了,下一個漲價的重點就是筆記本電腦。
據媒體報道,第一大PC品牌聯想日前在財報會議上表態,“預計今年全年,PC行業都會是漲價的趨勢。”
CEO楊元慶也表示,“從現在的趨勢看,(供應)短缺必然帶來零部件的價格上升。我們會消化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的部分則通過調整價格來實現,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雖然聯想表態不會率先提價,但是筆記本電腦漲價的趨勢已經無法避免。
IDC數據顯示,今年Q1季度,中國筆記本電腦市場出貨均價環比上漲6.1%,已然開始漲價。
5月初有消息稱,華為MateBook系列筆記本已經全面漲價,幅度300元至600元不等,涉及MateBook 13/14 2021 Intel版、MateBook 13/14 2020 AMD版、MateBook D 14/15.6 2021 Intel版。
其中漲幅最大的是MateBook 14 2021 i5/16GB/512GB/MX450,原價6399元,現在賣到了6999元。
作者:憲瑞來源:快科技
...【詳細】資深玩家可能還記得北大方正的名字,方正電腦曾經也是國內的知名品牌,頂著北京大學光環的方正集團現在要破產重組了。
據國內媒體一財網的報道,近日,方正集團及其四家子公司“資產出售式”合并重整方案獲表決通過。
據破產重整清產核資審計報告,截至審計基準日2020年1月31日,方正集團五家重整主體的資產總額622億元,而債務總額高達1469億元,凈資產為-847億元。其中原因不明的往來款和應收賬款減值,即高達589億元。
據官網介紹,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于1986年投資創辦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集團。王選院士是方正集團的技術奠基人,其發明的“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系統”奠定了方正集團的起家之業。
截至2018年底,方正集團總資產3606億元,凈資產655億元。
2018年,方正集團年收入1333億元,年凈利潤14.9億元。目前,方正集團海內外員工合計約3.8萬名。
來源:快科技
...【詳細】自2019年起,中國平板電腦出口市場和整體出貨量均保持增長態勢,2021年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近年來消費市場增速快于商用市場。由于用戶現在對于生產力、靈活性和易用性的重視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所以Detachable Tablet(支持官方鍵盤平板電腦)進一步擴大了在市場上的地位,并且這類產品的銷售往往會與筆記本電腦直接產生競爭。
平板電腦行業主要上市公司:蘋果(AAPL)、三星電子(005930.KS)、華碩(2357)、聯想集團(00992.HK)、中國長城(000066)等
本文核心數據:平板電腦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全球及中國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增速、平板電腦商用市場和消費市場占比、傳統直板式和支持官方鍵盤平板電腦占比
平板電腦出口增長,整體需求恢復上升
從我國平板電腦出口情況來看,2015-2020年,中國平板電腦出口數量與出貨量變化趨勢一致,2018年為最低值10877萬臺,2019年及2020年均實現回升,2020年平板電腦出口數量為13795萬臺。2015-2020年,中國平板電腦出口金額呈現先下降后回升的趨勢,2020年為268.2億美元,同比增長22.55%。
從中國平板電腦整體市場出貨量來看,出貨量與出口趨勢保持一致。2015-2018年,中國的平板電腦市場一直處于下行狀態,2019年起中國平板電腦市場有所回暖,2020全年出貨量約2339萬臺,同比增長4.4%。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平板電腦市場整體出貨量達到625萬臺。
對比全球及中國平板電腦市場增速來看,雖然2020年中國平板電腦市場增幅低于全球市場,但是延續了2019年的增長勢頭,證明中國平板電腦的市場需求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就已經開始恢復,而2020年的疫情只是促進擴大了這些需求。
與全球市場相比,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67.6%,創2013年第二季度以來單季最高同比增幅;同時在傳統銷售淡季實現季度增長1.8%。
雖然“新冠疫情”在國內影響已微乎其微,但教育、辦公以及大屏終端娛樂使用的場景,使得中國消費者對于平板電腦的需求依然明顯高于疫情之前。
消費市場主導平板電腦需求增長,占比突破85%
從平板電腦細分市場來看,消費市場一直是平板電腦需求主導,且增速快于商用市場。2016-2021年第一季度,平板電腦消費市場需求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商用市場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平板電腦,消費市場出貨約532萬臺,占比85.1%;商用市場出貨量約93萬臺,占比14.9%。
傳統直板式平板電腦份額下滑,支持官方鍵盤平板電腦增長態勢良好
從產品類別來看,自2019年以來,平板產品形態開始由Slate Tablet(傳統直板式平板電腦)向Detachable Tablet(支持官方鍵盤平板電腦)開始轉變。IDC預計2021年Detachable市場份額將達到62%。不管是教育使用,還是疫情之前引導的生產力工具,平板都需要更多的外設輸入配件。越來越多平板支持手寫筆和鍵盤。
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詳細】電腦行業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榮光。
走遍線下電腦城,衰敗的景象充斥在每一個角落。冷清,是形容近幾年電腦行業發展狀況最貼切的詞匯。而當數字貨幣熱潮席卷全球,讓顯卡價格飛漲而化身“空氣”。傳統個人PC產業在本就已經日暮西山,而這場挖礦潮帶來的硬件設備大幅漲價,使得雪上加霜。
即便是如此,電腦廠商們仍然沒有“放棄”對筆記本市場的“奢望”。但與傳統PC行業“雪花飄飄”的慘淡局面相比,筆記本電腦市場反而展現了逆勢增長的態勢。5月11日,華碩ROG發布新一代幻系列全能本、冰刃系列輕薄游戲本。除了老牌廠商仍在發布新品、出貨量大幅增長,眾多新入局者紛紛加入到了筆記本賽道之中。
看似不斷走向滑坡的PC行業,為何筆記本電腦卻顯現出勃勃生機?
筆記本的高光時刻到來
近幾年,PC行業的整體發展一直處在下行態勢。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以前,全球PC的出貨量連續七年出現下滑,都反映了。
不過,轉機在2020年出現。
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讓居家辦公、在線教育加速滲透,對于PC的需求得到了大幅增長。IDC在報告中提到,2020年全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13.1%。IDC認為,居家辦公、線上學習以及消費需求的復蘇成為主要的驅動力。在三個因素的作用下,2020年成為了PC市場在經過多年的持續下滑之后首次呈現上漲之勢。
很好理解的是,居家辦公與線上學習對于PC業務復蘇的促進作用,那么,消費者對于PC的消費需求從何而來?
智能手機乃至平板電腦的出現,大幅擠占了桌面級電腦的生存空間,這也使得在2020年以前,PC市場收獲了連續七年下滑的慘淡局面。
從各大電腦廠商在主營業務上的變化,也能夠看出PC市場的艱難處境。2019全年,作為全球主板、顯卡頭部生產廠商的華碩營收3325.3億新臺幣,同比下滑5.7%;稅后凈利達到121.39億元,同比增長186.6%。
令人感慨的是,此次盈利大漲,主要與華碩的業務調整有關。在2018年華碩智能手機業務大幅虧損,而到了2019年,華碩開始將智能手機業務集中在高利潤的電競手機上,使得虧損不斷減少。這也反映了,曾經的老牌電腦硬件廠商,開始尋求手機這一條新的業務線上。
2015年,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將談及了對智能手機市場的看法:“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了用戶的一個重要的觸網端口,因此也是所有互聯網相關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塊市場我們必須拿下。”
在這番豪言壯語后,華碩加大了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投入。
游戲+辦公,“兩極分化”的筆記本市場
在加大手機業務投入的同時,2017年華碩對個人電腦業務進行重組,退出個人臺式機業務,更加關注企業商用臺式機市場,同時加強對游戲PC產品的關注。在當時PC行業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之下,曾經的明星企業,也只能轉而尋找其他的增長途徑。
不僅僅是華碩,各大傳統PC大廠也紛紛開始尋找出路。2016年惠普宣布重組,同年聯想也重組架構,突出企業業務。智能手機所帶來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當移動互聯網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之時,這種沖擊也將進一步增強。
智能手機不斷侵蝕著傳統PC的市場時,一種新的業態也逐漸誕生出來。直播生態的興起,將游戲電競比賽帶到了大眾的視線當中,國內電競行業開始興起。
作為一種利用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械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對抗運動,電子競技對于設備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成為了電子競技設備的標配。而隨著筆記本電腦制造工藝的不斷進行,與傳統個人PC龐大笨重的體積相比,筆記本電腦在輕薄便攜的基礎上也做到了高性能水平,因此大量傳統個人PC用戶選擇購買高性能筆記本電腦,而不再選擇臺式機。
在IDC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游戲PC及游戲顯示器出貨量同比增長26.8%,累計達到5500萬臺,這也是自2016年開始,增長率及單位數量創下歷史記錄的一年。其中最關鍵的是,游戲本出貨量同比上漲26.8%,達到2400萬臺,占據整體出貨量的43.6%。
這份數據已經透露出,當游戲市場快速發展之時,游戲本已經成為了游戲PC市場的中堅力量。在消費升級浪潮之下,消費者對于高性能、便攜度高的筆記本設備的需求也不斷上升,也促使、引導當前筆記本電腦形成了向游戲、辦公兩個細分品類兩極分化的局面。
無論是游戲還是辦公,其核心都離不開性能和便攜,這使得在筆記本的設計上與配置上均有著較高的要求。高性能筆記本電腦在需要滿足便攜的同時還需要在外觀上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這需要廠商投入高昂的資金去進行技術的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筆記本產品的價格。以華碩最新發布的筆記本為例,其單臺價格高達13999元人民幣,雖然在這個消費升級時代上萬的電子產品非常常見,但這同時也透露出了如今筆記本電腦行業發展的側重點。
當然,價格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消費者對于筆記本電腦的購買力增長,不過在眾多利好因素下,筆記本電腦市場仍然收獲了一波快速增長,并強勢拉動了整個PC行業的逆勢增長。當市場逐漸開始繁榮時,競爭也再度萌發。
設備融合大勢所趨,傳統PC如何適應新環境?
隨著2020年的諸多利好為PC行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筆記本行業正在進入新的競爭階段,老牌PC廠商加速轉型,新入局的廠商持續加碼。
首先是手機廠商正虎視眈眈。
2016年,時間正值PC行業頹勢之時,當華碩正在大張旗鼓的入局手機賽道,兩家中國手機廠商華為、小米卻悄悄入局筆記本行業。
而在這一年,正值國內手機市場的鼎盛時期。為什么那時的華為與小米卻選擇入局筆記本電腦這一個“夕陽行業”?
其一,是臺式機市場縮水為筆記本市場留出了更多的增長空間。在如今,電腦仍然是主要的辦公、娛樂的工具,短時間內電腦仍將占據大量市場,而更加便攜、且與笨重的臺式機性能相當的筆記本電腦則更受消費者歡迎。因此在電腦技術還未出現巨大突破時,對于后來者而言,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其二,是筆記本電腦制造產業鏈成熟,入局門檻低。如今,筆記本電腦制造已經實現了模塊化的生產狀態,一臺筆記本電腦的制造僅需要依據需求選擇不同模塊進行組裝即可,對于準入門檻較低。因此,即便沒有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制造經驗,但整個生產流程已經得到極大的簡化,準入門檻低。
其三,是多屏設備的互通、協同將會是未來電子設備發展的主流。以蘋果的iOS系統生態為例,由iPhone、iPad、iMac、iWatch等設備所組成的蘋果設備生態圈,能夠實現跨設備的信息互通,移動端的iOS與PC端的mac OS,將蘋果的軟件硬件生態緊密連接在了一起,讓跨設備互通成為了可能,同時也讓用戶的依賴程度更高。
如今,5G+AIoT的概念已然成為了奠定未來電子產業生態的主導方向,硬件產品便攜化、智能化、互聯化已經大勢所趨,而作為手機廠商,智能手機已然成為了這個生態的核心部位,而想要搭建全覆蓋的AIoT生態圈,電腦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一環。
如今,加入到筆記本電腦制造的手機廠商已不止華為、小米,歐加集團旗下的OPPO、realme品牌均傳出入局筆記本市場的消息流出。這也能夠看出,筆記本對于構建智能物聯網生態體系的重要性。
但是,安卓手機廠商的生態搭建仍然面臨諸多阻礙。
由于安卓系統與Windows系統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鴻溝,因此安卓手機與搭載Windows的電腦設備處于割裂狀態,無法實現能夠與蘋果設備的協同體驗。而作為最先入局的手機廠商,華為、小米都針對跨設備協同上做出了努力,推出多屏協同、MIUI+,但是這些功能在使用體驗上并不佳,而且可用設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對于電腦廠商,這樣的情況顯得更加明顯。由于大部分電腦廠商均主要聚焦于電腦設備,并不涉足手機制造,因此在對于跨終端協同上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即便是聯想、華碩也涉足手機賽道,但是其表現并不佳。聯想在手機制造上鎩羽而歸,華碩更多的將重心放在了游戲手機的制造上。
手機廠商入局,透露出了多設備互聯協同的趨勢所在。當下已經到了5G+AIoT的萬物互聯時代,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核心智能設備,在未來將會向著融合及形態趨勢上的發展,這也是為何手機廠商加速搶占筆記本市場的主要原因。
不過,手機廠商同樣為筆記本產業帶來了新的思想。手機廠商將曾經比拼硬件、對標性價比的打法帶到了筆記本市場之中。如今的筆記本,正在加速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以辦公為主要用途,另一個是以高性能為特點。這也正是筆記本市場吸收了手機廠商的思想而發生的顯著改變,筆記本廠商變得更加專注用戶需求,針對不同用戶需求細分出更多品類,如游戲本、辦公本等類型。當供應鏈至上變為用戶至上,這對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同時,手機行業的一些新的想法也開始與筆記本市場出現融合。從高刷新、高分辨率屏在手機上的應用,雙屏、折疊屏在筆記本上的應用,筆記本與手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而當蘋果M1芯片代表著手機端ARM架構處理器開始叫板傳統X86芯片PC,手機與筆記本之間的性能也正在加速縮短。
未來的筆記本,與更多設備的融合將成為趨勢,筆記本的用途不再將僅限與擺在桌子上的擺件,它將如同曾經的掌上電腦一般,成為個人的智能核心設備。
結語
不會有人想到,一場“黑天鵝”的飛過,讓被唱衰多年的PC行業重新迎來新的機遇。
對于整個PC產業而言,臺式機的落寞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筆記本電腦取代臺式機的位置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確定。作為傳統PC廠商,這場變革無疑是一個機遇,抓住“黑天鵝”的尾巴,或許將為這些缺少上行推手的龐然大物們,帶來新的增長曲線。而手機廠商們,新鮮血液的注入,也將為這個缺乏變革的行業之中,掀起一場新的波濤。
融合已然成為大勢所趨。不過在技術還未達到成熟之時,筆記本市場仍然將會朝著類似于手機的發展路線而持續前進,而在這條道路之上,無論是手機廠商還是傳統PC廠商,都仍將艱難前行。
作者:松鼠魚
文章來源:松果財經,轉載請注明出處
...【詳細】5月19日,華為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其中最為矚目的就是華為MateView顯示器,既宣告華為正式進軍顯示器市場,也補足了華為生態布局在顯示器方面的版圖。
其中,面向專業辦公領域的華為MateView無線投屏版售價4699元,有線投屏版售價3999元。面向電競游戲領域的MateView GT售價3599元,即刻起開啟預售,6月1日正式開售。
華為MateView采用極簡造型設計,機身厚度僅12.8mm,首創分離式升降理線結構,能夠輕松單手進行屏幕升降和角度調節。MateView配備一塊28.2英寸3:2比例全面屏,分辨率達到3840*2560。
顯示器選用10bit面板,可顯示10.7億色彩,亮度達到500nit。每塊屏幕都經過出廠調校,色準ΔE<2,支持98% DCI-P3色域、原色模式、HDR400認證、萊茵雙重護眼認證等。
華為MateView還提供HDMI、mini DP、Type-C等一眾接口,支持Type-C一線連和65W供電輸出。無線版則支持WiFi、藍牙5.2連接,支持無線投屏等。
顯示器搭載華為自研Cast+投屏協議,實現無感低延遲投屏。使用搭載鴻蒙OS的華為手機,輕輕一碰就可以與MateView連接并開啟Desktop Mode桌面模式,手機可瞬間切換為PC模式,提高跨平臺協作能力和辦公效率。
一直以來,華為都在不斷加強跨平臺協同辦公能力,從最初的手機和筆記本一碰連,逐漸擴展到平板、智慧屏等其他設備,如今補足顯示器這塊版圖,華為幾乎實現了所有場景下的跨屏辦公生態布局。
只要你擁有一臺搭載鴻蒙OS的華為手機,你就可以在不同辦公設備上進行無縫切換。移動辦公有筆記本、會議講座有平板或智慧屏、辦公室有MateView,再也不用麻煩地在不同設備之間發送或拷貝資料,徹底打通所有平臺間數據交互問題。
華為正在一步步地完善自己的生態布局,從居家生活到辦公場景,真正實現了“1+8+N”的戰略布局,不得不說華為很強大,很有前瞻性。目前,華為面臨的主要困難還是芯片問題,可能會影響最重要的“1”——手機,希望華為能早日擺脫這方面的困局。
來源:雷科技
...【詳細】在科技賦能的背景下,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提速肉眼可見。尤其在經過2020年疫情的沖擊后,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等數字經濟迅猛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強勁動力。
據國家網信辦前不久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這不僅展現了中國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浪潮的高漲,同時,也使得行業數字化轉型所抵達的萬物互聯智能世界的藍圖更為清晰。
而在這波巨大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我們看到,制造業作為我國未來產業的發展“基石”,也在大步向智能制造升級。伴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動,深耕制造業以及賦能傳統企業轉型的數字技術企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那么,在這一趨勢下,未來什么類型的企業將獲得市場更多關注?智能制造領域究竟又有著怎樣的價值想象力呢?
數字化浪潮加大 智能制造按下快進鍵
隨著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腳步的提速,數字經濟在國內GDP里的影響力愈發逐年提高。中國信通院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提升,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9.2萬億元,占當年GDP比重達38.6%。
而制造業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業態,在全球范圍內早已被賦予智能化元素。如德國推出工業4.0、美國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而我國智能制造也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
這一現象背后,不難看出的是,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發展大趨勢。尤其在2020年疫情的催化作用下,智能制造的商業滲透率也在進一步提升。在我們生活當中一些智能化產品使用場景上的變化便能較好的看出這一點。
就拿商業清潔機器人來講,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2020年商業清潔機器人在機場、 醫院、辦公區等多個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市場規模達7.5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19年為3.8億元。未來增長還將持續擴大,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近30億元。
事實上,這也展現了智能化發展趨勢的不可逆轉。那么,于智能制造以及賦能傳統企業轉型的數字技術企業來講,無疑被賦予了巨大的增長動能。這一趨勢下,有技術優勢布局的玩家也勢必受到市場更多的關注。而說到智能制造,卻也不禁讓人想到聯想集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聯想已宣布回A計劃,這也意味著聯想回A 已成板上釘釘之事,但其科技含量卻曾一度遭到市場質疑。事實上,這主要要源于大眾對聯想的認知依然停留在“PC生產商”的層面。其實,近年來在CEO楊元慶的“三波戰略”下,聯想已經在5G大數據、AI等領域積累了頗多的成果。在筆者看來,可以算得上是未來智能化時代里值得關注的一個標的。
從PC時代到智能化時代,聯想智能制造標桿身份的確立
提到聯想,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他在PC市場的影響力。
據聯想日前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2020/21財年的第四財季里,聯想的總體營業額1060億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增長48%,創下近10年來的最高增速;稅前利潤25.8億人民幣,凈利潤17.6億人民幣,分別達到了2019財年的近5倍和6倍多。
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創下單季歷史記錄,營業額同比增長46%至843億元。個人電腦銷量同比增速繼續跑贏大市,龍頭位置得到進一步鞏固。
據IDC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聯想以2040.1萬臺的PC出貨量,24.3%的市場份額在全球品牌中蟬聯第一;平板電腦同比增速高達157%,達到市場平均增速的近3倍。
面對聯想在PC和智能設備業務上的驚喜表現,市場也不乏有一些質疑:這種增長趨勢具備可持續性嗎?
在筆者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在過去的一年里,因疫情的催化,PC市場的需求展現了強勁增長的勢頭,而這一需求的增長本質上是不可逆轉的。因為疫情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就如在線教育、在線娛樂等業態的呈現,已經很好的說明了市場對PC、平板等智能設備載體的需求。PC市場需求的增長趨勢與2013年非典之后電商快速增長的趨勢,本質上是類同的。而站在長遠的角度來看,在5G時代所帶動的PC市場產品性能提升需求的拉動下,也會加速新一輪換機潮的到來。
聯想CEO楊元慶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也表示,去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就已經到了3億臺的規模,今年保守估計會有3.3億臺,樂觀估計可能達3.5億臺,行業增長是非常明顯可期。這也意味著,在行業發展趨勢向好的背景下,聯想作為業內龍頭,本身就占有極大優勢。
另一方面,聯想在智能制造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也是其能夠一直在智能設備市場穩固冠軍地位的“硬實力”所在。
2020年9月聯想在北京發布了《聯想智能制造白皮書》,是國內首批基于企業實踐背景的智能制造白皮書,首次提出了以實踐方法論為驅動的科學模式,同時也指出在推進智能化轉型過程中,聯想始終以智能制造為核心,通過推進物流智能化、工廠智能化和供應鏈交付智能化,構建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目前,聯想在全球擁有30多個生產基地,2000余家零部件供應商,280萬家分銷商和渠道商,與5000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同400多家核心供應商建立了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協同運作。
就拿上下游合作伙伴網絡協同這一環節來講,目前聯想與上下游2000多家核心的供應商一起合作,每年智能出貨設備達到1億臺以上。在聯寶科技工廠,協同云平臺通過接入300多家供應商,將承諾的供貨時間減少50%,提升了端到端供應效率。
此外,武漢聯想工廠作為聯想集團中國智能制造鐵三角之一,目前已發展成為員工過萬的數字化、智能化、綜合性產業園區。產品包含聯想全系列手機及平板電腦,出口輻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聯想武漢工廠的“量子線”是業界5G+IoT(物聯網)自動化組裝標桿線,通過導入“量子線”項目,3C設備組裝產線的自動化率得到了2倍的提升,與傳統產線相比,人員精簡45%?,F在,在聯想武漢產業基地,每秒就有一部手機或平板下線。
可以說,聯想智能制造構建的高效供應鏈體系,成為了驅動聯想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穩步突破的技術基石。
而站在另一個維度來看,聯想在實現自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事實上也在積極向行業賦能。
筆者前不久通過參觀聯想武漢工廠了解到,武漢基地在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連接的同時,每月均會組織至少十余次與行業內外優秀標桿企業的互訪交流活動,目前已與施耐德、長飛光纖、騰訊、神龍汽車、烽火通信、格力、京東、楚天高速等企業分享經驗,輸出聯想在智能制造、能源管理、智慧園區等方面的示范樣本,推進智慧平行產業圈的建立,加速地域性智能制造的轉型。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既能推動國內智能制造的整體發展實現行業賦能,同時聯想的智能制造能力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構成相輔相成的內循環。
在聯想PC和智能設備業務構建的堅實底座之上,聯想的數據中心業務及軟件和服務業務也展現了強勁的成長性。這也是聯想除了PC和手機之外的另一重要營收來源,是聯想智能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
在2020/21財年里,聯想的數據中心業務營業額達到429億元,占聯想集團總銷售額的10%。其中,在第四財季,該業務實現32%的同比增長,并連續第五個季度高于市場平均增速。具體來看,云IT基礎設施業務和企業IT基礎設施業務的營業額雙雙實現增長,特別是云IT基礎設施業務年同比增速高達73%。
事實上,聯想的數據中心業務主要包括三大板塊即智能基礎設施,行業智能、智能物聯網。就智能基礎設施這一板塊而言,如果說云計算是數字經濟或者產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那么,服務器和存儲就是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值得一提的是,聯想是亞馬遜、微軟等云廠商的供應商,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硬件及IAASPAASSAAS解決方案,算得上是新基建的核心供應商。
據Gartner預測,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到2022年將達到5488億美元。那么,在下游市場需求的顯著提升后,我們是完全有理由相信,聯想的云基礎設施業務大概率是會保持持續增長趨勢,并實現對聯想數據中心業務的反哺。
而軟件和服務業務在整個財年內的營業額達330億元,創下了歷史記錄,年同比增長達39%,是集團整體營業額增速的兩倍,且遠高于財年初制定的20%的業務增速目標。在第四財季,這一業務的營業額同比提升了44%,增速創有史以來新高,尤其是包括設備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在內的運維服務營業額年比年接近翻番,解決方案服務業務的營業額年比年增速達65%。
軟件與服務業務快速增長的背后,實際上也很好的驗證了聯想智能化轉型的成果。為了持續深化智能化轉型戰略,聯想在今年4月開始推行全新的組織架構,其中就新成立了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整合了集團內部各業務部門的服務團隊,承擔起“3S”戰略中的Smart Vertical,也就是幫助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轉型,即賦能行業的重任。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CEO楊元慶表示:未來軟件與服務業務還有非常大的空間,不單是增長空間,我們也希望軟件與服務業務幫助我們改善整體利潤。根據財報來看,軟件與服務業務已經占到全財年集團整體營業額的8%,逐步成長為聯想的新增長引擎。
那么,在未來PC業務增長勢頭不減、產業數字化進程加速以及云計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趨勢下,也將帶動聯想軟件與服務業務的強勢增長,這一業務也將成為聯想實現公司轉型的強勁驅動力。
說到這里,或已不難理解,在2020/21財年,聯想的整體營業額可飆升近700億元;稅前利潤及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均可以維持在70%以上的高位區間。未來,伴隨著政策的利好加持,在智能化時代里,聯想也有望迎來更豐富的想象力。
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智能化時代里聯想的估值玄機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任何世界強國的發展進程中,制造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強國之基、立國之本。
在我國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新的發展藍圖下,眾多支持舉措密集加碼,讓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廣泛共識,這恰好也與聯想在做的以及未來的發展愿景相吻合。
近日,聯想CEO楊元慶提出的“以“新IT”賦能實體經濟,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目標是推動中國制造整體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這也側面展示了聯想管理層對于智能制造賦能行業的決心。
而更關鍵的一點在于,“新IT”一旦跟中國體量龐大的實體經濟相結合,不但可以讓聯想這種頭部企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同時也將增強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這實際上也就與上文中我們講到的行業和企業個體“相輔相成的內循環“發展理念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還被 Gartner評為2021年全球供應鏈TOP 25,是國內唯一上榜的中國高科技制造企業。不難看出,聯想作為從中國走出去的全球化制造型企業,已經具有了自身優勢競爭壁壘。
此次財報發出后,獲得包括花旗、大和、瑞銀、中信證券等在內的眾多知名投行唱多。事實上,機構與投資者眼光的區別在于,機構總會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行業的發展。聯想獲眾多知名機構的看好,也意味著其未來增長的確定性已經得到機構們的認可。
那么,在未來的智能化時代里,聯想在促進國內整個制造業向智能化更成熟階段發展的同時,無疑也將被賦予更多的關注,實現市值的反哺也只會是時間的問題。
本文源自:港股研究社,轉載請注明版權
...【詳細】據信通院測算,預計2020-2025年5G將拉動中國數字經濟增長約15萬億元,為全社會帶來經濟新增長點,5G產業是下一個十年全球競爭的主要賽道之一。
01 預計2021年我國5G滲透率將突破50%
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5G移動網絡。截至2021年2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79.2萬個,獨立組網模式的5G網絡已覆蓋所有地級市,5G終端連接數已達2.6億,為5G應用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2021年我國5G滲透率將突破50%。4G在2015年國內滲透率為20%左右,到2016年末國內滲透率突破50%。類比4G國內滲透率,結合5G產業的重要性(5G全球競爭激烈度遠大于4G)、我國的重視程度、運營商投資計劃(2021年三大運營商計劃5G資本開支總計約1847億元,較2020年增加5.1%),我們預測,2021年我國5G滲透率突破50%不是難事。
2021年是我國5G產業起航之年,誰領風騷,各看手段。4G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機遇催生了一批優質企業,應用方面的滴滴、今日頭條、美團,硬件方面的華為手機、小米等。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并走上高速發展道路;字節跳動于2014年獲得1億美元融資、2016年末獲得10億美元融資,依托移動互聯網快速構建了其龐大的產業生態;還有美團、小米等傳奇故事不一一贅述。
那么問題來了,5G在硬件領域下一個王者是誰?應用端下一個王者是誰?
來看一組融資數據,筆者梳理了2020年國內5G產業相關融資數據,縱觀金額億美元以上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智能駕駛、終端芯片等領域,加上最近刷屏的華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據此看智能汽車極有可能成
5G時代的爆品(可以聯想下蘋果與諾基亞,3G與2G)。
表1:2020年國內5G產業億美元級融資事件表
來源:火石創造數據庫
再看一組應用案例,以中國聯通5G創新中心“5G應用十大應用案例”為例,5G產業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示范應用為現階段熱點,結合國內新基建、數字經濟推進策略,我們預測未來5G將在智能制造、智能駕駛等領域大放異彩。
表2:中國聯通5G創新中心“5G應用十大應用案例”
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02 5G產業鏈包括什么?
5G產業鏈分為技術支撐層、基礎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每個部分對應產業鏈不同環節及企業。網絡規劃、網絡優化偏前期;基礎層關鍵設備與材料供應鏈穩定與否會影響我國5G產業發展速率;傳輸層建設推進速度與穩定性影響我國5G終端滲透率與體驗感官;5G應用層創新突破是我國5G產業快速崛起的動力源,5G產業圖譜劃分見下圖。
表3:5G產業圖譜及關聯公司
來源:火石創造數據庫
03 5G產業的卡脖子突破與產業發展方式方法
美國對華半導體產業鏈的圍堵是當前最大的外部風險。美國對華為及其相關供應鏈廠商的制裁集中在半導體芯片等領域,以《瓦森納協定》為由頭的對華極紫外(EUV)光刻機等關鍵設備出口管制,一方面損害了我國半導體產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全球光刻機領域創新,造成現階段全球缺芯的根源在于美國對華半導體產業的圍堵,美國錯誤政策下的全球性廠商恐慌性備貨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芯片短缺情況,2021年以來隨著主要汽車廠商的減產與停產,該影響甚至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經濟危機,進而對我國高速發展的5G產業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5G產業卡脖子突破核心在自主創新。在自主創新上,我國政府一直在持續努力推進,主要企業也持續奮發突進,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對全球5G產業專利貢獻有目共睹。這里提的5G產業自主創新發展需要在雙循環格局下,著重抓國內全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地方政府應摒棄省際競爭、園區競爭為先的發展理念,現階段協同發展尤為重要。各省在5G產業鏈切入時需充分考慮與周邊協同,核心原材料、關鍵設備、關鍵技術培育需多頭并進,支持在各產業鏈細分環節多頭并進發展局面。簡言之,未來五年各地方政府應在協同發展的前提下,幾何式加大5G產業鏈研發投入,刺激自主創新,方能保障我國5G產業鏈穩健發展,尤其是廣東、上海、北京等研發與產業基礎較好的區域,清華芯片學院的成立、臺積電擬投資28.87億美元在南京建一家28nm產能的芯片工廠算是極好的消息。
數據賦能5G產業發展,產業大腦支撐地方5G產業治理。5G產業本身是我國新基建的主要組成部分,本身數據經濟屬性強烈,是支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此外5G產業自身也是一個萬億級市場,從技術、硬件到應用,有大量企業參與其中。
各地方5G產業發展面臨兩個共性問題,一是針對5G產業鏈卡脖子清單做好招引與創新突破政策供給、產業服務,做足做好增量。二是如何在協同中獲得最大的發展,協同并進。做好這兩項工作支撐需要科學靈敏的5G產業知識圖譜做基礎支撐,類似本文中的5G產業圖譜梳理處在宏觀框架的基礎層面,火石創造產業大腦提供基于大數據、研究工程化、算法工程化的全景動態產業圖譜,是支撐各地識別、認識、發展5G產業的良好工具。以《瓦森納協定》衍生清單為例,工程化梳理是技術攻關的前提。當然從招商、服務、落地等角度看,發展5G產業的關鍵是汲取經驗、快速獲得信息流并制定合理舉措,火石產業大腦在相應方面也有良好的支撐。因此現階段發展5G產業,需要現代化的產業大腦做支撐。
04 總結
本文沒有就產業鏈圖譜說圖譜,而是從國內5G產業滲透率、5G產業鏈參與者及當前存在的問題,發展應著重考量的舉措展開了闡述??偨Y一下, 5G產業發展無論側重哪個環節,強化自主創新投入是基礎前提,這里包含應用創新。5G產業招商引資對于地方稅收貢獻度不是絕對指標,各省應用財政手段去平衡,在協同發展中構建全國5G產業鏈現代化,并快速推進全國5G產業發展。
來源:本文為火石創造原創文章
朋友圈又一次被鴻蒙OS刷屏了!
6月2日晚8時,華為將舉辦線上發布會,正式公布可以覆蓋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鴻蒙操作系統。這也是繼2019年“官宣”鴻蒙操作系統后,該系統正式搭載到智能手機。
從華為發布的鴻蒙手機操作系統開機畫面視頻可以看到,“HUWWEI”、“HarmoyOS”字樣相繼出現在開機畫面中,并在微博文案中配上“鴻”鵠志遠,一舉千里。“蒙”厚愛,不負期待。寓意接下來鴻蒙對手機設備的覆蓋,將進一步在操作系統層面實現萬物互聯。
(華為公布鴻蒙手機操作系統開機畫面)
此外,華為方面宣布,華為EMUI微博正式更名為@HarmonyOS。
(源自官方微博@HarmonyOS)
據了解,目前業界對鴻蒙操作系統寄予厚望,華為正在與全球排名前200的App廠商溝通合作,共同開發跨終端設備的應用。華為公司預計,2021年底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3億臺,其中華為設備超過2億臺,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各類終端設備數量超過1億臺。
此前,我們曾報道過鴻蒙OS開發者版本推送的消息,不少開發者朋友已經獲取了相關推送并進行更新,其手機顯示已經是鴻蒙OS 2.0最新版本。
在體驗上,有不少網友表示,已經用了將近一個月的開發者版本鴻蒙了。系統穩定,交互符合邏輯,分布式體驗優秀,鴻蒙系統,前途無量!
還有的網友表示,鴻蒙OS對比安卓系統,在UI交互上體驗差不多,不過系統確實更加絲滑流暢,app的啟動速度也變得更快,控制中心變化大,萬物互聯屬性更強。相比于iOS 14也絲毫不差。
并且,HarmonyOS對存儲空間的占用更少,內存利用率更高。不少用戶表示,使用EMUI時系統開機要占用4GB甚至更多的內存,升級為HarmonyOS之后,開機只占用了2GB內存。HarmonyOS的軟件安裝包體積也更小,安卓版央視頻為27.9MB,鴻蒙版則僅有1.35MB,大幅降低對存儲空間的占用。
具體到應用設備方面,由于鴻蒙OS是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因此可以輕松與手機、平板和部分智能硬件互聯協同工作,這一點遠超當前安卓系統。未來,華為鴻蒙OS還將適配高通、聯發科等其他平臺。
鴻蒙概念股漲勢喜人
據悉,6月2日的發布會,華為將帶來包括平板、手表、智慧屏等在內的多款新品,還將發布多款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的新品,均將搭載鴻蒙OS 2.0。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稱發布會上還將展示兩款重磅平板產品,其中有一款將采用高通4G芯片,也會預裝鴻蒙操作系統 2.0。這也應征了我們上面提到的華為鴻蒙OS未來還將適配第三方廠商的手機產品,鴻蒙“朋友圈”進一步擴大。
在上周舉辦的華為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也表示,非常歡迎第三方手機廠家使用分布式能力和操作系統,一起開源共建。
受此消息影響,鴻蒙概念板塊漲勢喜人。此前潤和軟件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透露消息顯示,公司是華為的戰略合作伙伴,公司開發的支持 HarmonyOS2.0 的套件可直接用于產品的開發,整體打包與按臺收費的模式都有,并且已有客戶使用;常山北明從華為戰略合作伙伴到成為華為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合作伙伴、云領先級合作伙伴,利用自身的解決方案與華為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全面戰略結合,成為華為生態體系的重要成員。此外,科藍軟件、拓維信息、先進數通、國華網安等上市公司均因此受益,股價紛紛上漲。
(鴻蒙概念股 數據源自東方財富)
具體來看,主板鴻蒙概念概念上市公司有:常山北明、航天信息、國華網安、視覺中國、TCL科技等;
中小板鴻蒙概念概念上市公司有:蘇州固锝、拓維信息、四維圖新、夢網科技、衛士通、亞太股份等;
創業板鴻蒙概念概念上市公司有:易聯眾、潤和軟件、北信源、先進數通、東方國信、科藍軟件、思特奇、藍盾股份、順網科技、美亞柏科、數字認證等。
來源:OFweek電子工程網
中國的5G發展已經小有成就,建成5G基站超81.9萬個,5G終端超過3.1億。工信部日前也表態下一步要推進以5G和光纖網絡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國內的無線、有線網速將雙雙超過1000Mbps。
5月27日,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市開幕,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指出,下一步,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進以5G和光纖網絡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
二是加強數據中心與智能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協同,更好地推動大數據賦能千行百業。
三是構建新型工業網絡基礎設施,支持企業開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創新,建立完善數據安全管理機制。
此前工信部發布《“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3年時間實現5G、千兆帶寬基本普及的目標。
到2023年底,千兆光纖網絡具備覆蓋4億戶家庭的能力,10G-PON及以上端口規模超過1000萬個,千兆寬帶用戶突破3000萬戶。5G網絡基本實現鄉鎮級以上區域和重點行政村覆蓋。
來源: 快科技